“有了‘機器人老師’的角色后,孩子們對寫作這件事,反而有了一種期待值。”廈門市海滄區育才小學教務處副主任、語文教師陳鳳說。
“機器人老師”能做什么?批改作文,即時反饋,形成大數據,每個學生寫作中的亮點與問題一目了然。
在該產品設計者、廈門筆桿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成碩看來,“這不僅關乎教學效率,更關乎每個孩子能否真正被看見”。
創業前,成碩在一家大型制造企業做產品的大規模個性化生產,所用的技術是人工智能優化算法。
來到教育行業后,他發現,傳統的學校教育主要采用“批量傳授”的模式,一位老師面對四五十名學生,很難實現個性化教學。
成碩思考:能否也借助AI技術,去推動教育的個性化。
在與多位中小學教師的長期溝通中,成碩發現,語文作文批改工作量最大、個性化教學需求最明顯。作文沒有標準答案,老師除了要給作文打分,還需要圈出好詞好句、寫出針對性評語。
從作文批改入手,成碩及其團隊基于生成式AI,打造了智能作文教學平臺。拍照上傳作文內容后,AI先進行智能批改,老師做最后的校對完善工作。作文批改時間大大縮短,老師也有了更多時間進行針對性、個性化的講解。
陳鳳坦言,光是找錯別字,自己以前就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現在AI幫上了很大的忙。
成碩記得,有位老師曾布置一篇隨堂作文,往常最快也要第二天上課才能講解,使用智能作文教學平臺后,一個課間批改完成,當天就可以講評;而且通過AI系統的分析,老師發現學生們普遍不知道怎么去描寫心理變化,于是在課堂上老師針對心理描寫重點講解。
經過AI的量化分析,可直觀呈現不同分數、字數、寫作特點的作文情況。廈門市海滄區育才小學辦公室副主任、語文教師林艷菊說:“AI分析出的大數據,反過來指導了她的教學,可針對學生弱項進一步扶差。”
這種精準高效離不開海量的數據基礎和AI的能力。成碩介紹,他們搜集了40余萬篇學生原稿作文、100多萬條教師的寫作評語,依托260余個中文語料庫,結合54個寫作技法檢測規則庫構建了作文知識庫。作文拍照上傳后,依托飛槳的文字識別開發套件PaddleOCR,把照片中的文字快速識別出來并轉換為數據,評分系統就可在文章結構、方法技巧、立意構思、語句修辭等方面打分,并基于底層文心大模型優秀的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能力,根據文章水平,給出針對性的作文評語。
在廈門市海滄區育才小學校長劉江河看來,AI批改作文的一個獨特優勢是,它引導每一名學生關注自身的優點,去實現學生全面的、高質量的發展。
這套智能批改系統融合了“情感計算”,不僅能識別文字里的喜怒哀樂,還在評語中加入鼓勵性語言,增強評語的生動性和感染力,讓學生在評語里找到共鳴。“學生覺得,有人在跟他們對話,理解并鼓勵他們發現自己的獨特價值。”成碩說。
后臺數據見證了孩子們寫作的積極性。很多學生主動上傳作文,看到點評和解析后,修改再上傳,不斷打磨提升,獲得AI給出的更好建議。
福建省特級教師唐晴曉任教數十年,她欣喜地感慨,“剛任教時的自己,很難想到現在的基礎教育發展到這樣一個程度。”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明確提出:要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如今,AI技術正在加速這種變革,它不僅成為了教師的助手,更以獨特的方式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優勢,找到更多的成長動力。
有人問成碩,這樣的AI產品會取代老師嗎?在他看來,答案是否定的。教育,本質上還是人跟人之間的互動。讓老師有更多時間回歸到和學生的直接溝通中,用技術的力量把因材施教照進現實,才是AI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