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村新貌。(記者 張子恒)
黃家村民居舊貌。(資料圖片)
黃家村民居新貌。(記者 張子恒)
臨夏州委書記楊元忠,州委副書記、州長馬學禮在黃家村調研精準扶貧工作。(記者 張子恒)
央廣網蘭州12月1日消息聚焦精準扶貧,著眼區域連片發展。臨夏州委、州政府從經濟基礎條件最差、貧困程度最深的地方開始,不斷探索扶貧工作新模式,在創新中尋求新突破,圍繞長遠發展找基點,不到半年時間實現了貧困村黃家村的嬗變。為解讀臨夏扶貧攻堅路上的成就與經驗,筆者循著黃家村半年發展的軌跡,記錄黃家村的新變化——
11月11日,立冬不久的東鄉縣大樹鄉黃家村已經寒氣逼人。若在往年這個時候,這里將是靜悄悄的一片,偶爾會有老人的咳嗽聲打破山村的沉寂。可今年不一樣,施工車輛穿梭其間,家家戶戶忙于新居落成后的裝飾工程,到處是一派熱鬧的景象。
不到半年時間,資金不增標準不降,黃家村連接城區的6.7公里瓶頸路段全線水泥硬化路投入使用。
不到半年時間,設施齊全、亮麗寬敞的黃家村小學實現了由三間破舊土房到二層綜合教學樓的華麗轉身。
不到半年時間,黃家村自來水鋪設入戶,同步修建完成一座100立方米的蓄水池,另外一座100立方米的蓄水池正在加緊建設,近期將完工。
不到半年時間,黃家村群眾原來居住的土坯危舊房變成了嶄新的磚木新瓦房,抗震性和適居性全面提升。
不到半年時間,“六位一體”的村辦公場所建成,村民辦公議事、黨員活動、教育培訓、便民醫療服務、文體娛樂、信息發布有了專門的場所。
……
曾經困擾黃家村百姓生活、制約黃家村經濟發展的水、路、房、上學、就醫等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
而這些變化皆在老村委會主任黃依斯馬里最樂觀的預計中,最快也得兩三年后才能實現。盡管當他64年人生履歷中第一次在山村迎接州委、州政府主要領導時,他知道山村改變的時候到了,可他沒有想到這么快、這么好。6月5日這一天,對黃家村群眾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當天,州委書記楊元忠,州委副書記、州長馬學禮輕車簡從抵達,他們此行調研的主題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首站選定在全州自然條件最差、經濟基礎最薄弱、群眾生活最貧困的東鄉縣黃家村。
多少年來,山大溝深、干旱貧困、封閉落后已成為黃家村的代名詞。這里生態極其脆弱,沒有水泥路,吃水要靠人挑畜馱,一趟山路幾十里地,崎嶇難行,是典型的極度貧困村。楊元忠、馬學禮來到群眾家里,尋難問困。
群眾貧困落后的生活令人感慨,幫助他們改變貧困落后的決心不斷升華。結合村情民意,州委領導與州縣職能部門負責同志現場辦公,指出問題關鍵,提出具體可行方案,堅持民生優先,群眾急難問題優先,聯動開展扶貧大會戰,不到半年時間,收獲了累累碩果。
臨夏州委、州政府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關于全面開展精準扶貧的各項決策部署,始終突出問題導向和為民取向,蹄疾步穩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在全州上下形成主要精力向精準扶貧集中、資源資金向精準扶貧傾斜、智慧力量向精準扶貧匯集的共識,以此堅決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和大決戰。圍繞精準扶貧工作,臨夏州委、州政府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工作,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問題導向、分類施策,著力改善貧困村的基礎條件,大力實施農村道路、危房改造、易地搬遷、安全飲水、動力電覆蓋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贏在當下,時不我待,號準貧困脈搏即知即行。在主要領導親力親為一線指揮下,臨夏州多部門協同會診,立知立行,提高標準,力求高效,各項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1至9月份,全州實現生產總值152.79億元、同比增長8.5%,固定資產投資240.22億元、增長15.0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41億元、增長9.2%,農民人均純收入4100.02元、增長1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59.34元、增長10.8%。
曾經無數次幻想村莊外的世界。沒有讀書前,外面的世界對黃家村的孩子而言,僅僅就是幾張餐桌,十幾個吃他們“東鄉手抓”的客人,這就已經囊括了他們腦海中的全部世界。盡管這個“世界”也僅僅碎片化的來自外出村人的介紹,而首都北京,對于山村的孩子來說只是北京兩個字,城市的繁華無從想象,也從未奢求去觸摸,更未曾想過置身其中成為一員。當讀了書,當和城里的孩子擁有一樣的校舍時,北京就不僅僅是兩個字或者一個符號了,要去北京上大學,要用知識作行囊,走遍世界,擁有世界。教育激活了山村,一所學校讓村子里所有人的致富夢想燃燒起來。
黃家村13歲的孩子唐占海才入讀四年級。由于道路不便,黃家村一社七社路遠山高,雨雪天小孩子根本無法上學。出于安全考慮,加之多年對教育重視程度不高,很多家長在6歲孩子適齡時期不送孩子上學,直到孩子10歲能基本適應泥滑道路時才送孩子入學。唐占海有一個他認為最宏偉的夢想,就是能到北京上大學,而這個夢想在新學校落成之前他從來沒有想過。以前的他一直認為到學校就是認幾個字,出去打工做飯洗菜能看明白菜單就行。新學校的建成,促生了他求知的欲望,要上大學,要將目光穿過山村,要視野寬闊,要有學識,要用智力作支撐,從根本上改變貧困。
作為村子里唯一的學校,原來只有三間土房,小學六個年級,平均兩個班級占用一個教室,只好進行復式教學,一個班上課時另外一個班只能靜默自習。由于自然、歷史、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像黃家村一樣的貧困村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后,特別是貧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自我發展能力弱。黃家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就達70戶、貧困人口303人,貧困面高達44.92%,農民人均純收入才2614元。教育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良策,州委領導進村伊始,目光就聚焦學校,多部門聯合召開會議,現場進行協調,超常規不超程序,按章施建,三個月時間,一幢嶄新亮麗的二層綜合教學樓投入使用。
學校的改變讓校長馬文祥開心不已,經歷學校艱苦歲月的他,全身心地投入教學,要讓村子里每一個孩子都沐浴在黨的教育關懷下明志。以前由于條件差,很多孩子到入學年齡都無法按時入學;現在條件好了,隨著下一步學校后勤設施升級,學生寄宿條件成熟,本村較遠幾個社的孩子就可以在學校解決食宿。馬文祥校長認為,隨著村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勁頭會更足。來自興邦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王興保老師,作為首批進入黃家村小學支教的志愿者,見證了學校歷史的巨變。初次到學校,他為學校的嚴酷條件驚訝,岌岌可危的三間土房,教學設施簡單稀缺,活動場所就是一方土平臺,置身其間輕跑即揚塵四起。因為貧困,村民們面對教育乏力,很小的孩子就要擔負持家的擔子,因為沒有文化,打工都是干苦力活,賺取的也都是很少的錢,持續陷入貧困的惡性循環,幾代人苦澀掙扎在貧困線上。學校的新建,托舉起了這個村子脫貧致富的希望。
沒有理由讓任何一戶村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掉隊,也沒有理由讓任何一位村民成為致富路上的旁觀者;大手拉小手,能人帶頭,州委、州政府要發揮好主體作用,黨員干部要做好表率;公開公正,讓每一個家庭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溫暖,共同沐浴在祖國的富強中,暢享幸福美好生活。
由于深處大山,多年閉塞,黃家村逐漸凋零。近5年,整個黃家村戶數由140多戶銳減到76戶。群眾居家一直停留在土坯房的基礎上。黃克麻一家以前的生活就是放幾只羊,守著土房,在日復一日的單調和寂寞中度過一年又一年,全家8口人,7口人在外面打工,回家對他們意味著回到貧窮。
欣喜的變化來自今年6月,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的感召下,從事建筑行業的當地企業家主動返鄉參與家鄉建設,在參加完工程招投標后先行墊付資金開始重建。就這樣,黃家村貧困群眾在自己拿不出修建資金的情況下,開始了他們依托黨和政府協調照顧的家園重建。黃克麻說:“路修好了,房子建成了,這下家人們會喜歡回來,一家人可以其樂融融地一起生活了。路通暢了,出入便捷了,子女們就近打工創業,田地里再種些黑枸杞,一年下來的收入應該不錯。房子新了,睡覺心里也亮暢,致富的信心也就足了,新修的學校,孫子們可以就近入學……”
面對來客,黃克麻總會一遍又一遍描述他對未來生活的新規劃。而在規劃的藍圖后面,是他實實在在的新增收入。根據省州“1+17”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案,在充分征求群眾意愿的基礎上,黃家村易地搬遷項目自6月份全面啟動,道路建設、人飲工程、易地搬遷、“六位一體”村辦公場所建設、學校重建、土地整理、暖棚圈舍等建設同步開展,這都需要大批的用工。黃克麻和鄉親們實現了就地打工從業,月收入一下子在原來的基礎上翻了3倍。
基礎設施的全面提升,提振了村民致富的信心,渴望發展、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變得十分強烈。黃家村全村7個社的140戶群眾,通過易地搬遷、插花安置的辦法,都新建了家園。根據州里“發展生產,培育產業,幫助群眾自力更生脫貧致富建小康”的要求,扶貧工作人員非常注重產業培育,著眼系統性扶貧布局。提煉出了“引進走出”四字訣,“引”即是科學調研論證,培育壯大一個好的村級產業;“進”即是通過外出觀摩學習,知識面全新更迭,頭腦裝進新的致富理念;“走”即是指加大調研,精準研判市場,走出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子,不模式化,不程序化,不一味照搬照套,走創新性發展道路;“出”即是指開展好季節性外出務工,在外出務工期間,加大村級產品推介力度,打造好村級品牌。目前,黃家村家家戶戶在蓋起新房的同時,修建了羊圈和牛圈,養殖規?;r形漸顯。
要綠色崛起,要永續發展,要有配套措施,不撒胡椒面,不做表面文章,不僅僅要持續性增長,更應該有“富業”,技藝培訓兼顧愛好,發展著眼長遠,多渠道,多方向致富成為主調。
致富信心的提升,也激發了村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積極性。村民黃哇黑得的大門前有棵大榆樹,有次修建中劃破了樹皮,他小心翼翼地用泥土包裹好,告訴人們這棵樹受了傷,一定要護理好。黃家村多旱,一樹一木皆不易。這次房屋改造,他們非常注重保護山的原貌,每一座房屋的建筑都充分考慮對脆弱生態的修復保護,房前屋后的樹木沒有一棵受到損害。珍愛綠色的理念也許最能詮釋他們多年沉寂后渴望煥發生機的愿景。
“硬件”提升的同時,黃家村扶貧工作開展同樣注重“軟件”的提升。按照村民發展意愿,各類技能培訓密集開展,堅持從實際出發、問題著手、瓶頸抓起,實行區別化、個性化、差異化的培訓扶持,黃家村扶貧措施與貧困戶實際需求精準對應。在摸清貧困戶底數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問題根源和脫貧需求,因戶因人制定幫扶措施,是通過種植、養殖、技能培訓、勞務輸轉,還是通過資金扶持、臨時救助等實現脫貧,都細化實化到人頭,扶貧工作的精準度和實效性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村民黃熱哈喜歡餐飲業,經過縣里統一組織的牛肉拉面制作培訓,目前已經一技在身,外出務工實現由勞力型務工向技能型務工的轉變,收入也是不斷翻番。
“我陪你一起走一次上學的路!”州委書記楊元忠聽聞幾名孩子上學路程較遠時非常感慨。樸素的語言,樸素的為民情懷可以溫暖一個村莊,可以點燃村民的致富信念。
幾個月的巨大變化,激活內心的不僅是大人,孩子們也在喧鬧中煥發出新的認識。11歲的馬蘭是班級里學習最好的,也是最勤奮的,由于家住距離學校較遠的七社,她上學往返一次就要兩個多小時。州委領導噓寒問暖的關切更加堅定了她勤奮學習、立志報國的決心。以前的她憂郁而內向,如今她變得陽光燦爛了許多。學習之余,她最喜歡玩的游戲就是接力賽。她認為接力賽一棒一棒的傳遞,不僅是人的接力,更是力的接力。她喜歡讀書,她明白人應該有一顆感恩的心,她明白從小就應該樹立讀書報效祖國的志向。而和她一樣,全校的56個孩子都經歷了學校更迭換新的歷程,同樣內心升騰起的是好好讀書,用知識改變家鄉的信念。
臨夏精準扶貧的路由小路彎彎匯集成康莊大道,一如臨夏河濱的河州大道,平坦通達。在扶貧攻堅的路上,干群一心,堅守在這一方貧瘠土地上的黨員干部以身作則,以情感人,以愛動人,和村民結下了深厚感情。和黃克麻的三次接觸可以定格成三張照片,一張拘謹慌亂,一張洋溢自信,一張感恩快樂。黃克麻只是萬千群眾中的一員,選取他只是作為一個代表。套用網絡最流行的一句話: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臨夏人民在送走這個冬天,迎接春天的過程中,脫貧致富的路還遠嗎?
和村民黃克麻有過三次接觸,且每次影響深刻。第一次見他,是州委領導進村調研隨訪村民,他的穿著是最破爛的,也是躲在最遠處的。當領導主動要去他家走走看看的時候,他起初是慌亂拒絕的,說房子里太臟太亂不能去。在一再要求下他才帶大伙去了他家,進門瞬間他哭了,客人們來了,他從來沒有想過他家破舊的小院子會讓領導關注。第二次見他是在他修建房子的施工現場,深秋的天氣已經寒意漸深,見到我們不僅沒有了以前的拘謹,他穿得很單薄,當問他冷不冷時,他笑稱一點都不冷,心里熱火根本不冷,再說干活是體力勞動,活動著就感覺不到冷,還有點熱呢。還主動給我們講起了他的產業經。在他的心中,放羊種田是他的第一產業,在村子里參加短期建筑打工是他的第二產業,帶孫子是他的第三產業,他以后要多產業跟進。第三次見他時,新居已經完工,見到我們,馬上主動招呼我們去他家里小座,邀請我們喝他自制的麥茶。從他洋溢在臉上的喜悅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生活的滿意。他邀請我們,要經常來他家做客,他最近要買些好衣服穿上。生活好了,里里外外都要有個好樣子。
記者手記:于行進間思考
進入臨夏州東鄉縣大樹鄉黃家村采訪,緣起于黃家村在短期內的巨變:不到5個月時間,黃家村煥然一新。新的是面貌,新的也是思想。
于是,走進這個村子,沿著村子發展的軌跡,對話山村,尋覓天地正氣,尋覓山河顏色,并在行進之間思考。
黃家村位于大樹鄉東部,距東鄉縣城約23公里,距大樹鄉政府11公里,是全縣基礎條件最薄弱、群眾生活最困難、貧困程度最深的村,也是“六難”(吃水、行路、住房、上學、就醫、增收)問題最突出的村,村里共有大小溝壑12條,大小山頭山梁7座,群眾分散居住在溝壑山梁之間,人口密度僅為104人/平方公里。在如此貧瘠的地方,橫亙的溝壑阻斷了當地村民通行的路,發展致富的夢想多年停留在腦海和計劃上。
要發展首先要改變道路交通和教育教學條件,這需要多方面支持,需要相當大的魄力。好風憑借力,在黃家村村民的企盼中,中央、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利好政策,精準扶貧政策機遇疊加,州委州政府目光聚焦,“肩上有沉甸甸的擔子,身后有群眾眼巴巴的目光”。
堅決啃硬骨頭,迎難而上,按照“以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以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的思路,把推進精準扶貧與縣域發展結合起來,統籌謀劃、同步推進,抓好縣域發展與連片開發、整村推進的協調聯動,抓好縣域主導產業與到戶增收產業的深度融合,抓好縣域龍頭企業與群眾農業生產的鏈式對接,實現縣域發展與精準扶貧的良性互促。村、鄉、縣、州點線面縱橫連片發展,實現黃家村發展巨變的同時,全州扶貧工作全面高效開展,呈現出了經濟快速發展、民生顯著改善、民族團結進步、宗教和睦和順、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態勢。
就黃家村而言,以前需要3個小時走完的路程現在只需半個小時,速度的提升,改變了村民的觀念,等靠政府變為主動創業創新。采訪村民期間,感受他們對新生活的喜悅,聽他們描述美好憧憬,一直想了解他們的從前。猶豫再三,當我說出來時,才發現我的顧慮是多余的,健談的村民完全不忌諱過去村莊的沉寂。后來我發現,整個村子沒有人對過去生活的抱怨,內心陽光豁達,對他們而言,新生活已經開始了,和過去告別才是最重要的。這份瀟灑的背后是新時代下群眾對各級黨委政府的感恩和信賴。
行走在村子中,沒有見到一個閑人。家家戶戶都在忙于建設,看到有客人過來,都會友好地停下手中的活兒,親切地打聲招呼。按照村民自己的說法,現在是挺直了腰桿。以前,由于條件艱苦,出去很容易被人看不起,認為是從很困難的地方出來的,很容易受到別人輕視。家里人生個病,或遇到突發事情,要翻越不可逾越的大山,耽誤了很多時間,也喪失了不少機會,現在可不愁了,很多村民都購置了農用“三馬子”,有的家里還開進了小汽車、微貨車,村民的基本需求就地都可以解決。
關于黃家村的未來,村民們各自都有著不同的美好暢想。養殖場、黑枸杞基地、東鄉土豆等被一次次提及,村莊的發展輪廓線條清晰明了。
一如老村委會主任黃依斯馬力所言,現在的黃家村就是黃家新村。
行走在黃家村,隨時都能感受到村民樸實的感恩情懷,他們對黨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贊不絕口,提及未來發展自信滿滿。村子里的人們,走在寬敞平整的水泥路上,和其他非貧困村莊的群眾一樣堅定從容。大人們的談笑聲、孩子們的嬉鬧聲,讓整個村子熱鬧不已。村民們守望著自己的幸福,堅信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這讓我們也相信,精準扶貧的力量,可以穿越一切艱難險阻,讓所有貧困村到達小康村的彼岸。臨夏州是六盤山片區乃至全國扶貧攻堅難度最大的地區之一,目前仍有41.6萬貧困人口、貧困面達24%。脫貧任重而道遠,臨夏州委、州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汪洋副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臨夏調研時的重要指示精神,緊密結合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扎扎實實開展工作,趟出了一條適合臨夏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民族日報記者 林夏彥 馬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