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曾在春晚舞臺上表演過《虎口遐想》、《電梯奇遇》等相聲,給觀眾帶來了很多笑聲和反思。昨天下午,姜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相聲發展現狀,他認為,目前相聲人才不缺乏,缺乏創作。
相聲本身就是諷刺的藝術
新京報:你提出相聲要發揚諷刺功能,如何看待相聲的諷刺功能?
姜昆:相聲本身就是諷刺的藝術,要繼續發揚諷刺功能。今年春晚我說的《新虎口遐想》,大家都滿意,說明這個作品真的是反映了老百姓的心聲,反映了社會需求。
新京報:那怎樣發揮相聲的諷刺功能?
姜昆:諷刺首先是需要膽量,見到不好的要說。現在這個社會,你想指責別人時,總有各種各樣的人跳出來講這講那。我們是從事諷刺工作的人,要想清楚,什么是老百姓深惡痛絕的東西。
其次諷刺也要有度,讓大家聽了以后,覺得是這么回事就行。也不能把社會上的怨氣、陰暗面全都說出來,一下子好像見不得光明,越諷刺越灰心也不行。這個“度”掌握好非常不容易。
新京報:這個“度”怎么把握呢?
姜昆:藝術本身要通過無數次舞臺實踐來檢驗。我選擇的視角都是老百姓共同關心的,比如堵車、霧霾、食品添加劑和現在一些見死不救的社會道德方面的問題。比如一個人在很危急的時候,所有人都拿著手機在照相而不是救人,本來想辦法救人應該放在第一位。像這些老百姓都有感受,我說出來,人家也會覺得就是這么回事。藝術作品本身是給大家帶來愉悅的,在歡樂的同時,寓教于樂。
相聲人才不缺乏但缺乏創作
新京報:為什么現在有些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會覺得相聲不好看了?
姜昆:那是個別人。
新京報:怎樣提升年輕人對相聲的興趣呢?
姜昆:舞臺實踐。現在很多小劇場的演員,經過了小劇場長時間、大量的演出,有了量變,現在他們從為小眾服務走到向大眾服務時,需要一個質變,這個時候就應該有人出來,說哪些合適,哪些不合適。比如說某一句話,劇場里你逗樂可以,上了電視節目,要考慮造成影響怎么辦。這就有一個質變提升的問題。
新京報:具體怎么培養年輕相聲人才?
姜昆:建立學科,包括以后通過學校進行系統性的培養。
新京報:那現在相聲人才缺乏嗎?
姜昆:據我了解,現在喜歡相聲的人很多,人才不缺乏,但缺乏創作。
新京報:創作人才要怎么培養呢?
姜昆:這個本身還是要有具體的途徑,社會共同關心才行。過去我們有創作學習班,有深入生活的采風活動,集體討論參與創作,這些都是可供借鑒的具體方式。
★新聞內存
《新虎口遐想》
1987年的央視春晚,姜昆表演相聲《虎口遐想》,當時講的是一位28歲的男青年,不小心掉進了動物園的“獅虎山”。在這個“規定情境”中,主人公雖然未與老虎互動,但一系列想象妙趣橫生,至今看來仍有頗多笑點。時隔三十年,2017年春晚,姜昆再次演繹《新虎口遐想》。新版諷刺食品添加劑、小伙不敢救人怕被“碰瓷”,碰到別人有困難,大家只圍觀不救人等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