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5月12日,中美兩國在瑞士日內瓦發布經貿高層會談聯合聲明,宣布雙方在降低關稅、建立磋商機制等關鍵議題上達成共識。這份聲明不僅意味著中美通過平等對話解決分歧邁出重要一步,也為未來進一步彌合矛盾、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礎。然而,回顧過去數月激烈的關稅博弈,美方單邊主義的錯誤政策對全球經貿秩序造成的沖擊仍歷歷在目。此次會談雖取得積極成果,但中美經貿關系的長遠發展仍需雙方以更大的智慧與誠意相向而行。
根據聯合聲明,美方承諾取消2025年4月8日和9日兩項行政令對中國商品加征的91%關稅,并暫停實施4月2日行政令中34%關稅中的24%部分,保留剩余10%;中方則同步取消對美反制的91%關稅,暫停34%反制關稅中的24%,且也保留剩余10%。此外,雙方同意建立由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貿易代表格里爾牽頭的定期磋商機制,未來可在中美或第三國開展對話。
這份聯合聲明既是雙方基于現實利益達成的共識,也是中方堅持底線、據理力爭所取得的成果。美方此前對華加征的關稅總額一度高達145%(含基礎稅率疊加),而中方的反制措施亦使美國輸華商品幾乎喪失市場競爭力。該聯合聲明將雙邊關稅水平大幅降低,既緩解了兩國企業的經營壓力,也釋放了穩定全球供應鏈的積極信號。值得注意的是,雙方仍保留10%的關稅作為博弈籌碼,且暫停的24%關稅僅設90天窗口期。這意味著未來中美仍需通過進一步協商解決余下的關稅分歧。
此次關稅沖突的根源在于美方所奉行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貿易政策。自2025年2月以來,特朗普政府以所謂“芬太尼問題”“貿易平衡”等為借口,先后對中國商品加征數輪關稅,以致稅率一路攀升至145%,部分商品稅率甚至疊加至245%。其間,中方被迫采取對等反制措施,但始終強調“不愿打、不怕打”的立場,并多次訴諸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
畸高的關稅稅率不僅沖擊了中美經貿關系,更令美國的企業和消費者苦不堪言。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GDP環比萎縮0.3%。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研究顯示,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將導致美國家庭平均損失4400美元,且到2025年底失業率將上升0.5個百分點,就業崗位將減少70萬個。
日內瓦會談的成功表明,美方已部分認識到“對華脫鉤”不可行。中美建交40余年來,兩國的產業鏈已經深度融合。2024年,中美貿易總額達6883億美元,其中美國自中國進口額為5246億美元,占其全年進口總額的12.8%。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和完整的產業鏈體系是眾多美國企業無法切割的“生命線”。例如中國市場占據了美國芯片設備制造商40%的銷售份額,而且全美約三分之二的電子產品都依賴于中國制造的28納米及以上的成熟芯片。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決定了中美關稅戰沒有贏家。
盡管此次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取得實質性突破,但兩國關系的深層矛盾并未被徹底消除。一方面,雙方保留的10%關稅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因為政治變量被重新激活。若美方重拾“極限施壓”伎倆,不排除局勢有再度惡化的可能。另一方面,美國仍在不遺余力地打壓中國的科技企業。3月26日,美國商務部將54家中國科技企業及機構列入“實體清單”。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的遏華戰略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這決定了中美博弈的長期性和復雜性。
此次聯合聲明無疑為中美經貿關系的破冰開了好頭,但其歷史意義取決于后續落實。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中美關系既面臨嚴峻挑戰,也擁有歷史機遇。中國市場的開放包容、產業鏈的韌性活力,與美國的技術創新、金融優勢形成天然互補。正如聯合聲明中強調的,“可持續的、長期的、互利的雙邊經貿關系”才是正確選擇。
美方應當從這次關稅戰中吸取教訓,調整片面強調“美國優先”的零和博弈思維。若今后特朗普政府繼續玩弄“極限施壓”的把戲,那么只會重蹈“加稅—反制”的惡性循環。期待美方以聯合聲明為起點,以行動兌現承諾,與中方共同書寫合作共贏的新篇章。畢竟,世界的繁榮穩定,終究需要大國相向而行、攜手同行。
編審:蔣新宇 張艷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