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張德勇
近日,海關總署發布數據顯示,7月份,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1萬億元,同比增長6.7%,增速比6月提高1.5個百分點,創年內新高。其中,出口2.31萬億元,增長8.0%,高于市場預期。該數據表明,面對嚴峻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國外貿具有強勁韌性,保持了向上向好勢頭。
中國貨物貿易出口增速表現亮眼受基數較低和“搶出口”效應影響——去年7月份,中國出口額為2.14萬億元,相對較低的基數為今年7月份出口增速超出市場預期創造了條件;部分企業為搶在8月份美國“對等關稅”生效之前出貨,因而在7月加大了出口力度。不過,基數較低和“搶出口”效應只是“變量”因素,中國的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強化穩外貿支持力度,才是實現外貿質升量增的“常量”,也是決定性因素。以“常量”的確定性有效應對“變量”的不確定性,使得中國在全球競爭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出口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之一,是經濟韌性的具體表現。面對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穩外貿政策力度,支持企業穩訂單拓市場”。今年以來,一系列穩外貿政策落實落地,推進存量增量政策疊加發力,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積極培育外貿新動能,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企業通關便利,助力企業外貿企業穩訂單拓市場……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和政策效應的持續顯現,有力支撐了中國外貿頂壓前行。
中國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連續多年居全球第一。外貿伙伴的多元化,既可以有效防范依賴單一出口市場的風險,也有助于持續擴大貿易規模。今年前7個月,中國對東盟、歐盟、非洲、中亞的進出口分別增長9.4%、3.9%、17.2%、16.3%。尤其是對非洲出口,今年累計同比增速已達24.5%,7月更是增至42.4%。在主要貿易伙伴中,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為4.29萬億元,增長9.4%;與歐盟貿易總值為3.35萬億元,增長3.9%;與美國貿易總值為2.42萬億元,下降11.1%。同期,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達13.29萬億元,增長5.5%。貿易“朋友圈”的不斷擴容和區域布局的持續優化,能夠有效對沖貿易摩擦對中國出口帶來的負面影響。
產業鏈和制造業競爭優勢明顯,催生外貿新動能。近年來,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打造升級版“中國制造”,加速向“中國智造”跨越。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和落地提高了中國產業、企業和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有助于滿足各國市場的差異化需求。今年前7個月,以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綠色低碳的“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14.9%,中國產業正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推動外貿的“含新量”“含綠量”不斷提升。
展望下一階段,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將持續上升,全球貿易環境的波動性將是常態。為此,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幫助受沖擊較大的外貿企業”“強化融資支持”“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優化出口退稅政策”“高水平建設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平臺”。這表明,未來中國將根據形勢變化需要,適時強化政策支持力度,注重政策系統集成和協同發力,持續加力穩住外貿基本盤,扎實推動中國外貿高質量發展。(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作者系研究院研究員)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