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張家棟
據印度媒體近日報道,印度總理莫迪將于8月31日至9月1日訪問中國并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今年以來,多位印度高官接連訪華,加之此次莫迪即將來訪的消息,似乎預示著印度對華政策的務實一面正在上升。在全球格局變化的背景下,中印正努力為雙邊關系尋找新的平衡點,應對共同挑戰。
若此訪成行,將是莫迪自2018年武漢非正式峰會以來的首次訪華。預計莫迪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雙邊會晤,討論邊境、貿易以及全球問題等。有分析將此次訪問當作中印關系實質性改善的象征。
中印關系出現改善,深層原因在于全球格局的巨大變化以及兩國對彼此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當前世界格局動蕩不安:中美貿易問題懸而未決、印美貿易問題劍拔弩張、烏克蘭危機持續、“印太”地區緊張局勢未解。兩國都需要改善周邊環境,以增強自身的韌性。中印關系惡化不符合雙方利益,中印“互為發展機遇、互不構成威脅”“是合作伙伴而非競爭對手”等重要共識應當繼續堅持。
印度對華外交思路也發生了變化。從印度的角度來看,改善中印關系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一方面,是為減輕來自中國的壓力。加勒萬河谷事件以后,印度感受到了中國的軍事決心和能力,在邊境協議達成的基礎上,中印重啟朝圣路線并開展貿易談判,為雙邊關系持續回暖開了個好頭。另一方面,當前印美關系存在不確定風險,美國政策復雜多變,聯合美國牽制中國不再是印度的最佳選擇。特朗普政府對印度加征關稅一事,暴露了兩國關系的脆弱性和復雜性。這讓印度意識到,需要在中、美、印三角關系中尋求平衡,與中國加強在金磚組織和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合作的必要性。
盡管中印關系出現回暖,但挑戰依然存在。印度依然視中國為“假想敵”,“聯美抗中”的沖動并未消除。印度繼續參加“四方安全對話”,并聯合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國,以平衡中國的影響力。莫迪訪華雖然意義重大,但僅限于上海合作組織場合,在戰略上仍有明顯保留。貿易不平衡以及邊境敏感問題依然是中印關系中的隱患,任何意外事件都可能使兩國關系取得的進展發生逆轉。
因此,要實現中印關系的長期穩定,兩國需要堅持務實外交、相互尊重,并抓住發展這一雙方核心關切,優先開展經濟合作,而非聚焦戰略博弈。中印兩國人口合計約占世界總人口的35%,達28.8億;按名義匯率計算,兩國GDP總和占全球的20.3%,達23.4萬億美元;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印GDP總和占世界的41.7%,達58.37萬億美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兩國開展合作能夠驅動經濟增長,而對抗只會導致兩敗俱傷。
中印關系回暖,是全球格局變化下的理性選擇,但關系的改善仍需要時間。莫迪訪華雖然具有較強的象征意義,卻也提醒我們:戰略競爭雖不可避免,但務實合作才是出路。在世界大變局之中,中印若能和平共處,將讓雙方同時受益;若能攜手合作,將重塑亞洲及世界格局。而繼續非理性對抗,則將損害兩國的核心發展利益。(作者系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研究中心教授)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