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王釗
80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迎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宏大畫卷中,中國的抗日戰爭起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點燃抗日烽火,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最終投降,中國軍民以14年浴血奮戰的堅韌,構筑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人類戰勝法西斯暴政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中國軍民牽制并殲滅大量日軍,成為粉碎日本侵略野心的關鍵力量。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揭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序幕。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進入全民族抗戰階段,中國戰場成為首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中國戰場牽制和抗擊日本絕大部分陸軍及部分??哲娛铝α?,殲滅日軍150萬人。從東北抗聯的林海雪原游擊戰,到淞滬會戰的“血肉磨坊”,從平型關大捷的振奮人心,到臺兒莊戰役的輝煌勝利,中國軍民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壯,讓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這種長期、大規模的抵抗,徹底打破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妄想。中國戰場對日軍有生力量的持續消耗,成為日本軍國主義走向覆滅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中國持久抗戰深刻影響了日本的全球戰略布局,為盟軍作戰提供關鍵策應與支持。日本軍國主義曾制定“北進”蘇聯與“南進”東南亞的全球擴張計劃,而中國戰場的頑強抵抗成為粉碎這一計劃的核心變量。因中國戰場的牽制,日本始終無法集中力量實施“北進”,不得不放棄對蘇作戰計劃,使蘇聯得以避免兩線作戰的困境,全力應對歐洲戰場。中國抗戰也推遲了日本“南進”的步伐,為盟軍在太平洋地區的戰略部署爭取寶貴時間。不僅如此,中國軍隊還主動出擊滇緬戰場,在仁安羌戰役中解救被圍英軍,在緬北反攻中重創日軍,直接支援了盟軍的東南亞作戰。同時,中國為盟軍提供了機場、后勤補給和情報支持。若沒有中國戰場對日軍的巨大牽制和長期、持續的打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必將改寫,盟軍所付出的代價也會沉重得多。
中國抗戰極大消耗了日本的國力和資源,成為日本法西斯最終覆亡的關鍵因素。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其侵華戰爭依賴于“以戰養戰”的掠奪政策。中國軍隊破壞交通、民眾堅壁清野,使日軍在占領區的資源掠奪效率大幅下降,尤其是煤炭、鋼鐵等戰略物資的開采量遠不足以支撐戰爭機器運轉。日本在中國戰場的長期消耗使整個國家財政瀕臨崩潰。1937年至1945年,日本用于中國的戰費約121億美元,相當于全部戰費340億美元的約35.5%。戰爭后期,日本不得不發行巨額國債和濫印鈔票,通貨膨脹率達到戰前的100多倍,國家經濟陷入癱瘓。中國戰場持續不斷地消耗著日本的國力,極大地削弱了日本的戰爭潛力,為徹底擊敗日本奠定了關鍵性基礎。
中國在構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與戰后國際秩序中發揮了獨特而深遠的作用,為世界和平與正義注入東方力量。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中國積極參與簽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推動發表《關于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中國與美、英兩國共同發表《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必須將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中國積極參與世界糧食會議、布雷頓森林會議等決定戰后經濟秩序的會議,為戰后經濟秩序的構建作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中,中國再次以重要成員身份參與,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加速了戰爭的終結。作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積極推動《聯合國憲章》的制定,將和平與正義的進步理念融入戰后國際秩序的核心價值觀,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從東方主戰場的浴血奮戰到戰后國際秩序的積極構建,中國以巨大的民族犧牲和卓越的戰略貢獻,深刻改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也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這段歷史昭示我們,中國的抗戰,不僅是為民族獨立與尊嚴而戰,更是為人類的和平與正義而戰,其歷史意義早已超越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編審:蔣新宇 唐華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