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華章
當地時間8月17日,以色列爆發新一輪巴以沖突以來最大規模的示威活動。有組織統計稱,約有百萬人走上街頭,參與了數十場抗議活動,示威者強烈要求結束戰爭,并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盡快解救仍被扣押的人質。對于總人口僅1000萬左右的以色列來說,出現如此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凸顯內塔尼亞胡政府執意推進的“全面占領加沙”行動所遭遇的民意挑戰。
其一,以色列持續擴大軍事行動不利于解救人質。在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中,大約有250名以色列人質被劫持。歷經近兩年的戰事,大量人質因包括以擴大軍事行動在內的多種原因不幸遇難。目前,以色列民間團體估計仍有數十名人質尚在人世。然而,以軍持續擴大軍事打擊,被民眾廣泛視為適得其反——不僅無助于剩余人質的解救工作,反而會推高他們的死亡風險。此次“百萬人抗議活動”的核心訴求,正是呼吁政府優先通過外交與談判手段,實現剩余人質平安歸國。組織罷工活動的“人質與失蹤者家屬論壇”明確表示,我們“關閉”這個國家的目的,就是要帶人質回家并結束戰爭。
其二,長期沖突嚴重拖累以色列國內經濟和社會活動。以色列入侵加沙徹底摧毀了當地的經濟民生,與此同時,以色列國內經濟也同樣飽受戰爭之苦。為了開展對加沙地帶的全面軍事行動,以色列動用了超過八成的軍隊預備役人員,其中包括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這部分人員長期脫崗導致企業用工緊張,生產停滯,國民經濟活力大幅削弱。并且在沖突爆發后,以色列全面封鎖加沙民眾入境工作,也取消了大量約旦河西岸阿拉伯民眾赴以工作許可,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用工荒”。此外,國防開支陡增導致政府預算被擠占,使得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受限,民眾的生活質量大幅下降。戰爭還嚴重破壞了以色列國內的營商環境:跨境物流近乎癱瘓,貿易成本飆升,資本大量外逃。2024年,以色列GDP同比僅增長0.9%,遠低于2023年的1.8%和2022年的6.3%,經濟已陷入近乎停滯的困境。因此,民眾迫切希望政府結束沖突,早日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而非繼續以民生為代價,推行“窮兵黷武”政策。
在國際上,以色列升級對加沙的軍事行動也遭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譴責。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沃爾克·圖爾克發表聲明說,以色列升級軍事行動違背了國際法院關于以色列必須盡快結束占領的裁決,違背了“兩國方案”的落實,違背了巴勒斯坦人的自決權,將導致更大規模的流離失所和殺戮。阿盟秘書長蓋特則指出,以方此舉反映了其真實意圖,即全面重新占領加沙并驅逐盡可能多的巴勒斯坦人。
值得注意的是,就連此前與以色列立場一致或相似的西方國家,也開始與以色列“劃清界限”。英國首相斯塔默敦促以色列“立即重新考慮”其決定,認為進一步升級軍事行動只會造成更多流血事件。德國總理默茨表示,德國暫停向以色列出口任何可能用于加沙地帶的軍事裝備。比利時、葡萄牙、斯洛文尼亞等國也紛紛譴責以色列的計劃。法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甚至宣布考慮承認巴勒斯坦國,支持推動落實“兩國方案”。
內塔尼亞胡政府執意“占領加沙”,意在使其成為“既定事實”,對內迎合右翼勢力訴求,鞏固其執政地位;對外則試圖瓦解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的現實基礎,使國際社會普遍呼吁的“兩國方案”名存實亡。然而事實證明,這一單邊政策不僅難以獲得國內認同,還威脅國家社會安定,在國際社會上也日益陷入“失道寡助”的窘境。
國際社會普遍支持重啟“兩國方案”,以實現中東地區持久和平。以色列唯有回到聯合國關于“兩國方案”的系列決議上來,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歸還巴勒斯坦人自主建國權利,才能從根源上化解巴以之間的民族宗教矛盾,從而實現雙方的長治久安。
編審:蔣新宇 張艷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