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楊丹志
1992年8月24日,中韓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33年來,中韓在各領域互利合作取得了長足發展。
在地區安全領域,中韓之間不僅沒有根本性的利害沖突,在維護朝鮮半島和平穩定等方面還有著共同利益訴求。中國一貫致力于維護朝鮮半島和平穩定,推動朝鮮半島問題政治解決。韓國方面也重視中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發揮的重要作用,持續同中方加強溝通協調。中韓攜手努力對于維護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的安全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中韓軍方也保持著常態化交往,就艦艇互訪、災害救援、反恐、聯合國維和行動等加強交流合作。
中韓經貿往來是雙邊關系中的一大亮點。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進口來源國。2024年,中韓貿易額為2.3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6%,占對外貿易總額的5.32%,占韓國外貿總額的21%。韓國也超越日本,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同期,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達2516億元,韓國是中國第四大貿易逆差國。
韓國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如半導體、汽車、電池及電子電器等,所依賴的大量原材料以及核心礦產資源等均源自中國。中國也是韓國半導體和芯片的主要買家。也正因此,自2020年韓國被美國裹挾,加入限制對華芯片出口以來,韓國的半導體出口暴跌56%以上,蒙受了巨大損失。
此外,韓國對于中國東北振興、粵港澳大灣區開發等重大經濟事項高度關注,也與中方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多邊框架下積極開展互動合作。可見,中韓經濟相互依存度高,呈現出互利共贏的良好格局。
不過,在雙邊友好合作的主旋律中也不時出現雜音。近年來,薩德系統在韓國布署及韓國在多個領域配合美遏華戰略,干擾了中韓合作進程并導致雙邊關系受損。韓國國內部分政治勢力熱衷于“價值觀外交”,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的崛起并散布對華負面言論,破壞了中韓長期以來形成的友好氛圍。此外,中韓關系還不時成為韓國國內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在不久前的尹錫悅彈劾案和韓國大選中,尹錫悅陣營極盡對華抹黑之能事,進一步擾亂中韓關系大局。
如今,雖然尹錫悅已被彈劾下臺,但在美國的持續高壓之下,新任總統李在明要迅速修正和調整尹錫悅的外交政策包括對華政策仍存在較大難度,修復中韓關系尚待時日。
展望未來,中韓關系能否穩定發展主要取決于以下五方面:
一是中韓能否攜起手來,沖破一些國家鼓吹的所謂中俄朝與美日韓兩個三角對抗的新冷戰敘事。
二是在地緣政治劇變、大國競爭加劇、地區熱點升溫的特殊歷史時期,中韓需要找到新的關系定位。特別是理解對方的核心利益關切,進一步夯實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基礎并為其行穩致遠賦能。
三是堅持將經貿合作作為中韓關系的“壓艙石”。中韓應相向而行,繼續推進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第二階段談判,共同維護芯片等產供鏈穩定。同時,雙方應尋找新的合作增長點,加強兩國在人工智能、新能源、醫療健康、養老、綠色低碳等領域的合作。
四是加強公共外交,積極推動兩國民間尤其是青年群體之間的交流,通過交流增信釋疑,確保中韓友誼代際傳承。
五是加強在二十國集團、APEC等國際多邊機制中的相互協調與合作,共同為新時代全球治理貢獻政治智慧和力量。
中韓兩國是搬不走的近鄰,維護中韓友好大局,共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期待中韓關系能夠超越地緣政治紛爭,奔向更光明的未來。(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家安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