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華章
當今世界,地區沖突不斷,經濟增長乏力,個別國家奉行“本國優先”狹隘思維,導致單邊主義、逆全球化沉渣泛起,進一步加劇了全球治理赤字困境。在此背景下,9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議,為加強和完善全球治理開出“中國藥方”,贏得與會各方高度認同,引發國際社會強烈反響。
會上發布的《全球治理倡議概念文件》,對現行國際機制存在的短板進行了深刻剖析:一是全球南方代表性嚴重不足。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有必要提升全球南方代表性、糾正歷史不公。二是權威性遭到侵蝕。聯合國宗旨和原則未能得到有效遵守,安理會決議受到抵制,單邊制裁等行徑違反國際法、破壞國際秩序。三是有效性亟待提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落實進展嚴重滯后,氣候變化、數字鴻溝等問題日益突出,人工智能、網絡空間、外空等新疆域治理缺位。
面對這些系統性難題,全球治理倡議以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注重行動導向五大核心理念為基石,為全球治理注入新的思想動力與實踐路徑。
堅持主權平等,為全球治理設定首要前提。主權平等原則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聯合國憲章》明確規定,會員國間關系應基于尊重主權平等原則。全球治理倡議之所以要重提80年前的聯合國憲章精神,是因為當前主權平等原則已被嚴重侵蝕,一些國家將本國利益凌駕于別國利益之上,動輒要從“實力地位出發”與別國打交道。這種霸權主義行徑,嚴重沖擊國與國之間平等合作和相互信任的基礎,有效的全球治理自然無從談起。因此,要讓國際機制重獲生機活力,首先必須回到堅持主權平等這個首要前提上來,充分調動包括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全球各方力量。
堅持國際法治,為全球治理提供根本保障。回顧歷史,人類社會曾面臨戰火四起、秩序崩壞的混亂時期,直到1945年聯合國誕生,確立了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結束了全球動蕩局面,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當前,無論是烏克蘭危機還是巴以沖突,其爆發的根源都是某個軍事集團或國家,奉行“實力優先”的“叢林法則”,罔顧戰后確立的國際秩序或聯合國系列決議,執意以犧牲別國安全換取自身絕對安全,引發了難以調和的利益矛盾。其破解之道,就在于各國必須回歸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從根本上遏制強權政治對全球治理的破壞。
堅持多邊主義,是實現全球治理的基本路徑。聯合國的成立是多邊主義的重要開端,80年來的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堅持多邊主義是應對全球性挑戰、構建公平合理全球治理體系的基本路徑,也是維護國際秩序穩定、實現人類共同利益的必然選擇。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除了傳統的地緣政治安全以外,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安全、網絡安全等新問題層出不窮,僅憑單個國家或少數國家的力量根本無法有效解決,更需要各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通過聯合國等多邊機制整合各國資源、協調各國行動,形成應對挑戰的合力。
堅持以人為本,為全球治理樹立價值取向。順應世界多極化趨勢,對全球事務進行共同管理,理應聚焦人的全面發展,讓每個國家的人民都能平等享有發展機遇、基本權利與安全保障。但長期以來,一些全球治理實踐存在“價值偏離”,或在規則上暗藏排他設計,淪為個別國家攫取地緣政治利益的工具;或在執行上背離初衷,給某些特殊群體中飽私囊留下空子。因此,未來全球治理實踐,要以促進各國人民共同發展、更好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更好促進不同國家和群體共同利益為目標,讓各國人民從“被動參與”轉向“主動合作”,為治理實踐注入持久動力。
堅持力求實效,是全球治理的實踐原則。當前,全球治理實踐特別是涉及棘手問題時,時常陷入“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困境,導致現行國際機制空轉,嚴重挫傷參與各方的積極性,遲滯全人類攜手應對共同挑戰的進程。比如,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行動中,發達國家曾承諾,到2020年每年共同調動1000億美元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減排目標。然而10多年來,發達國家從未真正兌現這一承諾,導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多數淪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互指責的場合。正所謂“行勝于言”,世界各國只有真正行動起來,才能推動全球治理取得實效。對此,中國不僅是倡議的提出者,更是行動的踐行者。在不久前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指出,截至目前,中國對上海合作組織其他成員國投資存量超過840億美元,同其他成員國年度雙邊貿易額突破5000億美元。中方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推動上海合作組織更好發展,中方始終講求一個‘實’字”的鄭重承諾。
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后,全球治理倡議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又一項重大倡議,也是中國向世界貢獻的又一重要公共產品。中方將以此為指引,與全球各國一道,為破解全球治理難題、應對人類共同挑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奮斗。
編審:蔣新宇 張艷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