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林勇新
為維護黃巖島自然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9月9日,中國國務院批準建立黃巖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位于中沙海域,總面積3523.67公頃,其中核心區1242.55公頃,實驗區2281.12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珊瑚礁生態系統。
這是中國在三沙市管轄海域設立的首個自然保護區,對中國積累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實踐經驗,完善治理體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在黃巖島及附近海域的生物多樣性養護和環境保護方面做“加法”。當前,南海的珊瑚礁系統正面臨著全球變暖與氣候變化、海水酸化等導致珊瑚白化、鈣化能力下降,以及微塑料、海水富營養化等海洋污染影響珊瑚生長等諸多威脅。2024年7月發布的《黃巖島海域生態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報告》顯示,黃巖島的造礁石珊瑚有12科34屬109種,有41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IUCN紅色名錄)的近危物種,14種被列為IUCN紅色名錄易危物種,同時還分布有硨磲等重點野生保護動物。黃巖島自然生態系統的珊瑚礁保護迫在眉睫。而此次黃巖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設立,正是基于全面的生態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確定了保護對象為珊瑚礁生態系統。此舉對保護黃巖島的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增強生態系統復原力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針對非法捕撈海洋生物、破壞珊瑚礁生態系統的行為,通過依法執法做“減法”。在黃巖島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記錄的魚類有23科125種,礁棲魚類的平均密度為165尾/百平方米,魚類資源豐富。因此,菲律賓漁民赴黃巖島海域非法捕撈海洋生物及其他可能影響生態系統的行為屢禁不止。此次《國務院關于新建黃巖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批復》強調,“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和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等規定”“強化對涉及自然保護區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管執法力度”,無疑將對非法捕撈、破壞生態的行為產生威懾,并通過強化執法有效控制、減少上述違法行為,從而降低黃巖島珊瑚礁生態系統外的因素特別是人為因素對其的干擾和影響。
針對菲律賓企圖以持續的侵權行為固化“主權”圖謀,做“除法”。近年來,菲律賓以南海仲裁案所謂的“裁決”為背書,通過頻繁派遣艦船、海軍護衛艇等侵入黃巖島領海,實施啟動“新漁民英雄計劃”組織、鼓勵支持漁民非法侵漁等多種方式,企圖固化其所謂的“主權”。對此,中國從2024年11月宣布黃巖島領?;€到近日宣布建立黃巖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是要以“擲地有聲”的有力舉措維護領土主權,維護領土范圍內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對于菲方的無理指責和所謂的“抗議”,中國不接受。同時也以環保實踐,有力回擊菲律賓屢次借環保議題進行國際輿論炒作的伎倆。菲律賓那些“中國破壞海洋生態環境”“中國破壞南海珊瑚礁”的妄言以及要求中國支付“環境損害”賠償的妄想可以休矣。
在海洋生態治理上做“乘法”。建立黃巖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體現了中國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海洋治理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工作不斷深化:一是實現了國家自然保護區向離大陸更遠、敏感海域的延伸,推動自然保護區陸海統籌的進一步深化;二是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統籌協調保護與開發的持續深化,即充分考慮特殊島嶼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生態系統的脆弱性,應是未來實施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前提條件;三是國家環保實踐探索與履行國際責任的統一與深化,即通過建立黃巖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提升了海洋生態治理的能力,完善了海洋治理體系,同時切實履行了包括《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法規定的國際義務,展現了大國的責任與擔當。(作者系中國南海研究院副院長)
編審:蔣新宇 唐華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