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社會學研究的路徑變革
【論點摘編】
數智時代社會學研究面對的是更加紛繁復雜的經驗世界。如何重新認識我們的研究對象、如何使理論更加貼合社會經驗現實、如何界定各分支研究領域的邊界,將成為我們重新認識“社會學”這個學科的重要突破口。為此,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推進。
一是引入本體論視角,將“物”作為研究對象。在傳統的社會學研究中,“人”以及由此形成的“人類社會”是最重要的研究對象。隨著社會結構和社會形態的復雜化,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部分學科開始轉換研究視角,將“物”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和研究,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要數人類學研究中的“本體論”轉向。簡而言之,就是把“物”視為研究對象,站在“物”的角度看問題,在研究中重點關注“物”對“人”產生的影響,而非原先的“人”對“物”施加的影響。盡管人工智能是依附于人的智力行動所產生的,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深度學習能力和人機交互能力將得到進一步強化。目前人工智能的類人思維已經顯現,在未來,其思辨能力將會進一步提升。基于此,可借鑒“本體論”理論視角,將“物”作為社會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對象。
二是剖析數字技術對群體心理的影響。在數智化浪潮中,數字技術深度融入社會生活,對群體心理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從社交互動層面來看,社交媒體平臺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的社交模式,群體在虛擬空間中的交流頻率大幅增加,這種新型社交方式塑造了獨特的群體認同與歸屬感。在信息傳播方面,數字技術使得信息傳播速度呈指數級增長,群體易在短時間內受到大量信息沖擊,進而引發群體情緒的快速波動與傳播。從社會心理層面上講,技術帶來的“不確定性”使人們在生活中既表現出對“確定性”的強烈偏好,又存在維持甚至擴大“不確定性”的現象。應深入研究數字技術對個體、群體心理的影響,為揭示數字技術如何塑造人類內心世界提供更為豐富的視角和更為深刻的洞見。
三是打破學科壁壘,加強跨學科合作與融合。作為一門具備交叉性特質的學科,社會學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時,必須借鑒和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跨學科交流與合作不僅能夠幫助社會學研究者及時掌握各相關領域的前沿動態,還能夠為其提供豐富的理論資源和研究視角。這種開放的學術態度,有助于打破傳統學科界限,促進知識體系的融合與升級。近年來,網絡社交媒體平臺的崛起進一步推動了社會學與傳播學的交叉融合。在這一背景下,傳播學的概念和理論框架被廣泛應用于網絡社會中的人際互動研究,為社會學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這一趨勢不僅豐富了社會學的理論體系,也拓展了其研究領域和應用范圍。展望未來,社會學應保持開放包容的學術態度,積極尋求與其他學科的深度合作與融合,在揭示社會現象復雜本質的同時,推動社會學理論的持續創新與發展。
四是明確界定新興分支學科,構建精準包容的社會學新興領域話語體系。隨著數智化進程的加速,社會學涌現出眾多新興分支學科,如數字社會學、人工智能社會學、網絡社會學等。然而,這些新興學科在概念界定、研究范疇和理論框架上存在模糊不清的情況。當務之急,要系統梳理各個新興分支學科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圍、應用領域及其與其他學科的交叉點。例如,數字社會學應聚焦于數字技術對社會結構、社會行為、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影響;人工智能社會學則需探討人工智能技術的社會嵌入性、倫理道德問題以及其對人類社會的長遠影響等。在明確界定這些分支學科的基礎上,建立術語庫是提升學科話語體系精準度的有效手段。術語庫應包含各個分支學科的核心術語、定義、解釋以及應用場景,為人們提供統一的術語參考。通過系統梳理、明確界定、建立術語庫、促進交流以及動態調整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優化和明確數字社會學、人工智能社會學等領域的相關術語適用范圍,從而構建起更加精準、包容的社會學學科話語體系。
《浙江社會科學》2025年第4期,趙曄琴、譚暢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