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wǎng):人大國發(fā)院成立了有三年多的時間,在這期間取得的成績是廣受認可的,怎么獲得這些認可的?
劉元春:第一,國發(fā)院傳承了人民大學這種資政啟民作為黨和國家思想庫的這樣一種歷史傳承。中國人民大學是共產(chǎn)黨在建國以后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新型大學,因此人民大學在某種意義上是跟共產(chǎn)黨同命運共呼吸的,所以它有這樣的一種資政啟民,作為思想庫的這樣一個歷史傳統(tǒng)和歷史基礎。
第二,人民大學在資政啟民的過程中有堅實的學科和學術積淀,國發(fā)院將這些學術基礎和學術積淀很好進行了傳接,利用我們在機制體制上的創(chuàng)新,很好地將我們在九大學科領域,整合轉換成智庫產(chǎn)品,這樣的話,人民大學國發(fā)院的研究,并不是說是從2013年才開始的,而是從人民大學建校就開始了,這是很重要的基礎。
第三個很重要的基礎,就是國發(fā)院進行了機制體制的創(chuàng)新,能夠很好地解決就說高校辦智庫所面臨的幾大瓶頸問題,能夠很好地將一些學術成果,適度地轉向整個社會關注的,政府關注的,民眾關注的一些重大問題,熱點問題,焦點問題,能夠從這個現(xiàn)實出發(fā),以學術為積淀,以學者深度思考為特征來提出一些國家用得上,信得過的一系列的產(chǎn)品。怎么做好高校的學術,向政策性建議、思想性引導轉換,機制體制是很重要的關鍵。
第四,通過這種機制體制的建設,將一大批有志于服務于國家,有志于引導社會思潮的著名學者,吸引到我們的平臺上來。
這樣四大因素能夠保證人大國發(fā)院能夠順暢地運行,能夠順利地完成上級單位交辦的各種研究任務,也同時能夠很好地引領整個時代的需求,將教師他們長期在教學科研里面這種學術積淀,轉換成我們社會和政府所需要的一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