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 記者 陳進】國際上,裝配式建筑多被視為制造業的重大變革,早已被發達國家反復采用。但在我國,該建筑方式的推廣卻非一帆風順。數據顯示,其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至今仍不足5%,并且多運用在體育館商場、體育館等公共建筑中,8月17日,環球網財經跟隨“智行中國”融媒體團走近中冶集團,近距離觀察這種被稱為“搭積木”的綠色裝配式建筑。據介紹,位于唐山浭陽錦園的這一新型建筑,是以中冶集團具備的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鋼結構制造中心、重型裝備制造和精密鍛造四大產業園區為依托,形成了三大中冶綠色裝配式建筑體系。
可以看到,在綠色裝配式建筑這一新型業態中,央企在主動扮演應有角色。
2016年,國務院出臺《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在新建筑面積中的使用比例從不足5%上升至30%。
唐山是中國鋼鐵重鎮,地處京津冀腹地的同時,坐擁曹妃甸天然區位優勢。過度依賴鋼鐵產業曾經是唐山產業結構的特點,經過近年來的深度調整和結構性改革,裝備制造業已開始替代鋼鐵產業,成為拉動工業生產的“領頭羊”。
2016年,唐山獲批成為國家第一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裝配式住宅隨即引起市民的關注。
以唐山浭陽錦園項目為例,該項目工地并沒有傳統“裝配式”施工中冗大繁雜的工程現場,反而顯示出一絲整潔:梁、柱、墻板、陽臺、樓梯等部件商品在工廠里預先生產好,運輸到工地后簡單組合、連接、安裝即可。
據介紹,從建筑業本身來看,裝配式建筑是提升質量和效率的一條好路子,而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來看,裝配式建筑也更加綠色,更有利于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傳統建筑工地給人的印象往往是“塵土飛揚、垃圾滿地、叮叮當當”。相較之下,裝配式建筑的現場作業則干凈安靜得多。“施工裝配機械化程度很高,大大減少了現場的和泥、抹灰、砌墻等濕作業,”中冶集團負責人表示。據悉,傳統施工的建筑垃圾約為每立方米50——60公斤,而裝配式能將其減少80%以上。
從經濟發展全局看,發展裝配式也有重要意義,裝配式建筑量大面廣、產業鏈條長、產業分支眾多。該產業的發展能夠帶動部品部件生產企業、專業設備制造企業、物流企業、信息產業等新的市場需求,有利于促進產業再造和增加就業,并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據中冶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此類產品是在中冶綠色建筑裝配式鋼——混凝土結構體系產品的基礎上同時滿足低能耗標準的第二代產品。結構形式為鋼框架結構,樓板和內外墻均為裝配式結構,墻體和鋼梁整體預制安裝,樓板采用裝配式疊合樓板。產品采用各種技能技術使其供熱(制冷)需求極少的能量,不再利用傳統的供熱(制冷)方式,充分利用室內生活熱量和可再生能源,營造舒適的居住環境,具有較好的能量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