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人工智能發展“先手棋”
文 | 陸夷
近日,深圳發布《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的若干措施》,從豐富生態要素供給、深化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提升源頭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等四個方面,提出18條舉措積極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戰略機遇,引發業界廣泛關注。
“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先鋒城市”,深圳有基礎有條件。從數據來看,2023年全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3012億元,同比增長21.1%。從企業來看,已經形成以華為、騰訊等頭部企業為引領,以一批高成長性企業為支撐,以一大批初創型企業為基礎的良好格局。從支撐來看,近年來《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方案》等硬核政策陸續出臺,4批《“城市+AI”應用場景清單》接連發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獲得超常規力度支持。可以說,搶占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制高點路徑清晰、動能充沛。
在看到深圳作為全國科技創新重要引擎,其全產業鏈優勢在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具有的巨大潛力的同時,也要直面短板和弱項。有人把人工智能產業鏈條比成“三層樓”,包括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目前深圳應用層最為強大,而基礎層、技術層則相對薄弱。因此,還要在繼續鞏固和擴大應用優勢的同時,發力基礎研究,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從這個角度來看,《若干措施》在統籌產業優勢和企業需求的基礎上,體現的正是這樣的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
比如,針對企業普遍反映的訓練成本高、模型調用成本高等問題,著力補齊要素短板,幫助企業把價格“打下來”。每年發放最高5億元“訓力券”,每年發放最高1億元“模型券”,對租用智能算力開展大模型訓練的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按不超過服務合同金額的50%給予最高1000萬元資助,對初創企業提高資助比例至60%……“真金白銀”的“大方”政策,有望為企業減負擔、強信心。
產業布局既要緊抓眼下機遇,也要立足長遠,引領未來。《若干措施》聚焦“建生態”,加大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支持力度,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重點實驗室,持續完善昇騰生態;聚焦“促集聚”,打造“零租”孵化器,推動人工智能方向特色軟件名園建設,提供優惠高質的產業空間,拓寬多元化投融資服務,完善產業鏈上下游配套,旨在最終形成“生態優勢”“集聚效應”,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當前,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人工智能賽道注定競爭激烈,因此更要“寧輸數子,勿失一先”。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在此背景下,深圳加快步伐,力爭構建“算力供給最普惠、場景應用最開放、產業生態最健全、創新創業最便捷”的人工智能發展環境,正是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