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支持發展中國家融入全球產供鏈
文 | 陳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知識中心副研究員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是世界各國分工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載體。最新發布的《全球發展報告2024》提出,在當前動蕩變革的世界中,全球產供鏈遭受沖擊,將給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各國需攜手共建開放包容、高效穩定的全球產供鏈,促進全球發展和共同繁榮。
近幾年,受疫情、地緣政治沖突等影響,全球物流受阻情況增加,致使各方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的考量從追求經濟效率轉向更加重視安全穩定。同時,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升溫,對全球經濟秩序造成嚴重干擾。據全球貿易預警組織統計,各國新執行的歧視性干預措施從2019年的3122項增至2023年的4976項。有的國家甚至采取過度的保護性措施,對全球產供鏈合作造成負面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如果全球出現地緣經濟分裂,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損失將會達到2.3%,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的損失將在2%至3%,低收入國家損失最大,將超過4%。
展望2025年,為了更好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全球共同發展,各國應合力構建開放包容、穩定互信的產供鏈合作關系,尤其應助力發展中國家更好融入全球產供鏈。
支持發展中國家根據各自不同的資源稟賦、地理區位和發展階段選擇適宜的工業化路徑。例如,可以幫助人口數量眾多且有一定工業基礎的國家,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賦能石油、礦產等資源豐富的國家發展資源加工制造業,逐步延伸本地產業鏈;助力工業能力較強的國家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不斷增加產品附加值,攀升全球價值鏈;支持地理位置和服務業基礎較好的國家,發展運輸、倉儲、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
通過國際合作支持發展中國家在地理條件優越的地方優先發展產業園區,并將產業園區作為融入全球產供鏈、促進工業化發展的載體和窗口。可在產業園區內適度超前建設基礎設施,并提供稅收、經營、金融和貿易等政策便利,增強對投資的吸引力。在對接國際市場的同時,發展中國家還要按產業集聚發展思路重點發展支柱產業,不斷深化和拓展本地產供鏈,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根植性。
助力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支持發展中國家積極擁抱數字化,利用技術創新和數字經濟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支持發展中國家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強多方合作,在發展中國家實施技術轉讓和商業模式開發等試點項目,開展企業家精神、數字技術和職業技術教育等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提升發展中國家企業和勞動力適應新技術和產業變革的能力。
鼓勵有條件的發展中國家探索綠色工業化之路。近年來,綠色低碳成本技術大幅下降,發展中國家走綠色工業化道路成為可能。宜推動綠色技術跨國轉移和綠色產品國際互認,促進全球產供鏈上下游綠色協同轉型。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水電、風電、光伏、儲能和電網建設,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統和工業園區,推動發展中國家工業生產節能減排降碳,走綠色工業化發展道路。
增進各國之間的發展對話和交流互鑒。要充分發揮世界銀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等國際機構和世界經濟論壇、全球供應鏈論壇等國際平臺的作用,構建工業化和產供鏈相關領域的對話機制和分享網絡。“全球南方”國家宜加強協作和相互支持,共同提升產供鏈安全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向產供鏈中高端攀升。鼓勵各國政府和產業工作者增進產供鏈合作發展的理念交流,加強對最佳實踐案例的經驗分享,幫助發展中國家尋找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