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出海的動力和影響
編者按:2024年12月1日下午,2024云河東京國際研討會“中國企業新征程:創新、集聚與出?!?在日本東京歌劇城召開。云河都市研究院主辦,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媒體支持。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中美綠色基金徐林董事長,北京??吓艊H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庭董事長,以及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林惠春教授作為與會嘉賓,暢談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前世今生。
林惠春 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教授:企業出海對中國企業乃至社會的發展有什么重要意義?
第一,我是出海的踐行者,這是我從事的軟件行業的內在要求;第二,我是出海的受益者,不僅個人受益,我的公司也通過出海打開了國際視野,促進了業務發展;第三,我是出海的倡導者,在全球化背景下,我深感企業國際化的視野和業務是必不可少的,創辦了“CEO國際流動課堂”,帶領企業家們走訪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幫助企業家拓寬眼界,推動國外業務發展。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是外貿和制造業實現了全球第一,這說明中國的國際化程度已經比較高了。那么,為什么近年企業出海又成為熱門話題?企業出海的內涵和邊界是什么?它對中國企業、行業乃至社會的發展有什么重要意義?
周其仁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出海遠比當年從國內市場轉向出口的難度更大
2019年國際上有一組關于中國500強與美國500強的對比數據。數據顯示,中國500強企業的國際收入占比不到20%,而美國500強企業的國際收入則超過60%。
佛山的美的公司是中國最大的一家制造型民營企業。當年我去訪問美的公司,據他們介紹公司的總銷售額為3,400億元,其中海外收入占比41%,即1,300億元。美的的海外制造業務帶來的收益已經達到250億元,在海外建立了18個生產基地。
美的公司最初的經營模式是依托中國的工廠生產,并通過外貿出口將產品銷往全球。為什么美的決定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呢?他們介紹,美的的重大轉變主要體現在從“中國供全世界”向“區域供區域”的戰略調整。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跨越的地域越來越遠,隨之而來的是新的制約因素,比如運輸成本、關稅以及本地化需求等。因此,方洪波接手美的后,決定不再單純追求生產數量,而是更加注重產品質量。他削減了美的一半產品線,專注于高附加值的產品。然而,高附加值產品有其獨特要求,客戶不僅關注產品本身,有的還要求驗工廠。因此,美的開始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邀請當地的大型經銷商和消費者參觀,不僅有助于提升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認知,也有助于品牌的建設。
美的的創始人何享健很早提出過:“不與國內同行爭天下,走出國門闖市場?!痹缭?005年,他便派遣團隊前往越南考察,2006年在當地投資建設新的工廠。這不僅出于關稅考慮,而且通過這種方式產品可以進入美國市場。
中國對外開放,最先是“引進”,接著是“出口”。產品出口達到一定程度后,往往會遇到各種問題,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呢?過去產品一旦離岸,就意味著與我們無關,剩下的事由國際中間代理商接手處理?,F在,企業必須將制造能力、投資和管理都轉移到海外。這一轉變遠比當年從國內市場轉向出口的難度更大,尤其是當目標市場是一些比我們更落后的國家和地區時,對企業和企業家的要求也更加復雜和嚴苛。
安庭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吓艊H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文化產業的引進來和走出去是相輔相成并駕齊驅的
我從事文化產業工作,認為文化產業的引進來和走出去是相輔相成、并駕齊驅的。政府提出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并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去年兩會期間,北京提出打造“演藝之都”的目標,作為四個中心建設的一部分,演藝將會大大提升北京首都的文化影響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2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從18,071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44,945億元,年增速12.1%,明顯高于GDP的增速。文化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從3.36%增長到4.43%。這些數據表明,文化產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勢頭,不僅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成為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引擎。
從文化產業的貢獻,特別是對外傳播來看,文化產業發展成果顯著,傳播能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從2012年到2022年,全國的文化產業數量從3.6萬家增長到6.5萬家,年營業收入從5.6億元增加到11.9億元,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隨著文化強國戰略的積極推進,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讓引進來和走出去共同創新集聚,進一步帶動并造福于人類文化命運共同體。我認為演出行業應該成為這一戰略的橋頭堡和排頭兵。
徐林 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國家發改委發展戰略和規劃司原司長:企業出海這一趨勢已經十分明確,而且無法逆轉
我曾長期在政府工作,想從宏觀政策層面探討中國為何走到這個階段。過去我們一直講中國推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所謂全方位,不僅包括“引進來”,還要“走出去”,目的是更好地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以及兩種資源。實際上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我們仍然以出口為主。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在制成品出口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我記得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20周年時,商務部曾邀請我們這些參與過世貿談判的人撰寫回憶錄。我發現過去20年中國僅從美國和歐盟獲得的貨物貿易順差就高達6萬億美元。今年這一數字應該會更高,因為每年我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都保持在4,000億至5,000億美元之間。這樣發展下來就帶來了問題:這個世界能夠接受嗎?
10月份我去美國訪問了彼得森研究所,期間與他們團隊中的一位前韓國貿易部部長進行了交流。他提到,中國目前的貿易模式,如果是小國實施,或許沒有問題,但中國規模如此龐大,已經大到全球無法忍受的地步,因此中國必須作出改變。
當前對中國貿易采取的一些行動,正是源于這種巨大的貿易順差。全球可能只有美國能接受這種情況,因為美國可以通過印發美元來解決貿易逆差問題,而其他國家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因此,我們的這種模式走到一定程度就走不下去,是不可持續的。
浙江臺州的上市公司水晶光電,專注于光學傳感器的生產,其中70%的產品銷售給蘋果。近年來,蘋果公司對水晶光電提出了一個要求:“你必須實行China+1”,即在中國之外必須有一個生產基地。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要求?正如剛才周其仁教授所說,這一要求是為了應對潛在的風險。蘋果公司對水晶光電非常依賴,但他們不希望任何問題影響到供應鏈的穩定。因此,蘋果要求水晶光電在越南建立一條新的生產線。雖然這一要求對水晶光電來說是被動的,但如果真的發生問題,這樣的做法為企業提供了一個替代選擇。像這種預防性、替代性的出海要求,現在越來越普遍。反映出中美之間、以及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地緣政治確實對企業的決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另一方面,從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服務角度來看,比如電子消費產品,企業需要在海外布局。這些企業不僅是銷售產品,還需要提供售后服務,并且要能夠快速應對市場需求。如果所有的零部件和生產都集中在中國,當產品出口量越來越大的時侯,很難及時應對國外市場上的維修和保養需求。因此,企業如果在海外設有生產基地,并且能夠在當地建立起完善的零部件配套生態系統,就能夠更好地適應這一變化。
我覺得可以從宏觀、中觀到企業微觀層面總結企業出海的必要性。不同的企業和行業可能有不同的出發點和需求,但是這一趨勢已經十分明確,而且無法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