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化技術驅動下城市多模態語言景觀的構建
文 | 劉羿杰 謝亞軍 湖南工商大學國際商學院
在數字中國戰略背景下,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趨勢。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推動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實現雙向奔赴,催生了多模態語言景觀這一新型文化表達范式。數智化技術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維感知媒介,重構文化遺產的敘事空間,使靜態的歷史文物轉化為可感知、可交互的文化體驗。5G、AR/VR、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深度融合,不僅突破了傳統展示的時空限制,更實現了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與創新表達。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數智化轉型背景下長沙市語言景觀多模態話語意義構建研究(S202310554012)”課題組研究發現,這種多模態語言景觀的構建,為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開辟了新路徑,使傳統文化在現代科技賦能下煥發新生機,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數智化技術對城市語言景觀的重塑
數智化技術的深度應用正在重塑城市歷史文化景區的語言景觀,使其在多模態表達、敘事邏輯和觀眾互動方面煥發出新的活力。近年來,技術賦能的多模態表達正在成為城市文化景區語言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技術與智能化技術相結合,正在深刻影響城市的語言景觀,不僅改變了公共空間中語言信息的呈現方式,同時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例如,智能多語種導覽系統在許多國際化大都市,如北京、上海等,智能多語種導覽系統已成為城市語言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GPS定位、語音識別與合成、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為游客提供個性化的多語種導覽服務。游客可以通過手機APP或公共場所的智能終端設備,選擇熟悉的語言,獲取關于周邊景點、歷史遺跡、商業設施的詳細信息。系統還能根據游客的興趣和行為數據,智能推薦游覽路線和特色體驗。 動態LED廣告牌與數字藝術裝置城市中的動態LED廣告牌和數字藝術裝置,也是數智化技術重塑語言景觀的生動例證。此外,一些城市還利用數字藝術裝置進行公共藝術項目,如通過投影、互動屏幕等形式展示當地文化故事、歷史事件,這些項目同樣支持多語言界面,使本地居民和外國游客都能深入了解和體驗城市的文化底蘊。數智化技術的應用,讓城市的語言景觀更加生動、多元和互動性,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在視覺層面,光影Mapping與裸眼3D等技術為城市歷史文化景觀注入了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例如,通過動態光影投射歷史畫卷,使古城墻成為流動的文化載體;數智場館的球幕投影技術,則借助全景式影像再現城市文化發展脈絡,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視覺體驗。此外,書院可以結合全息投影技術,在古書院的空間中“復活”歷史人物,讓游客仿佛親臨千年前的書院講學現場,感受書院文化的深厚底蘊。在聽覺層面,環境音效與AI解說的結合讓傳統文化以更生動的方式呈現,如數字人朱熹的智能語音互動功能,使游客得以“對話”這位歷史文化名人;古樂數字化修復技術也讓失傳已久的音樂在現代空間中得以再現,增強了文化景區的聲景氛圍。語音交互系統,則通過AI音頻合成技術重現千年之前的楚辭吟誦,使游客在穿越展館時獲得更加沉浸式的聽覺體驗。交互模態方面,AR技術與觸控屏的融合提升了游客的沉浸感,使文化知識的傳遞更具趣味性。此外,通過AI文字識別和語音導覽,使游客可以即時獲取碑刻內容的解讀,深度理解歷史文化信息。
與此同時,數智化技術也在重構歷史文化景區的敘事邏輯,使文化傳播方式從傳統線性講述向多維度沉浸式體驗轉變。歷史的“過去—現在—未來”被并置于同一空間之中,游客可以通過數字交互系統“穿越”歷史,感受城市文脈的流變。這種“時空折疊”的呈現方式突破了傳統文化景觀中單向的時間線敘事,使游客得以在多重時空的交匯中建立更直觀的文化認知。同時,用戶身份的轉變也是數智化技術帶來的重要變化。游客從傳統的旁觀者逐漸轉化為文化體驗的深度參與者。例如,在譚盾音樂會的古鐃交響化演出中,智能交互系統讓觀眾不僅是聽眾,更能夠通過數字裝置參與聲音的合成,成為表演的一部分。此外,簡牘博物館推出的“沉浸式簡牘解讀”系統,允許游客通過動態投影和觸摸交互,親手翻閱數字化簡牘,并嘗試破譯古文字,使觀眾真正成為文化探索的實踐者。數智化技術正在重塑城市歷史文化景區的語言景觀,不僅拓展了語言景觀的多模態表達方式,還革新了文化敘事的邏輯和游客的身份體驗。這一變革不僅提升了文化景區的傳播力和吸引力,也為傳統文化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新的范式。
城市歷史文化景區語言景觀現狀
近年來,很多城市利用數字技術和智能化手段,在保護和展示歷史文化的同時,通過多語言的信息呈現,增強游客的參與感和文化體驗。通過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AR/VR等技術,初步構建了多模態語言景觀體系,為游客提供了兼具文化沉浸感與科技交互性的體驗。北京故宮利用VR和AR技術,打造了多個數字化展覽和互動體驗區。游客可以通過虛擬現實設備,如同身臨其境,感受古代宮廷的生活場景。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將手機對準展品,就能看到其背后的歷史故事和制作工藝。這些數字化展覽同樣支持多語言界面,讓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都能深入了解故宮的歷史文化。上海外灘和豫園作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景區,積極擁抱數智化技術,提升游客的語言體驗。外灘區域引入了智慧導覽系統,游客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或下載APP,獲取多語種的導覽信息。系統不僅提供外灘的歷史沿革、建筑風格介紹,還能實時更新周邊餐飲、購物等旅游資訊。這種數智化語言景觀的建設,讓游客在欣賞外灘美景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岳麓山景區依托“芒果數智導覽”小程序,精心打造了集AI問答、AR導航、社交共享于一體的綜合性導覽體系。在多語種智能語音導覽方面,景區內巧妙布設了500余處藍牙信標與二維碼標識,游客只需輕松掃碼,便能觸發中、英、日、韓四語種的講解服務,講解內容廣泛涵蓋岳麓書院歷史、摩崖石刻考據以及近代抗戰遺跡等豐富知識。同時,語音庫運用TTS(文本轉語音)技術,并結合方言語音合成模塊,為游客提供了“標準普通話+方言”的貼心雙語切換功能。AI問答與AR場景還原也頗具特色,小程序接入NLP引擎,支持游客進行語音提問,系統能夠迅速從結構化知識庫中提取準確答案,而且還能通過AR疊加技術,在手機端生動還原“書院布局”“抗戰時期會戰空襲場景”等歷史場景。此外,社交化文化足跡地圖也十分亮眼,游客的游覽軌跡會自動生成“書院文化”、“紅色記憶”等主題地圖,游客還可以添加語音筆記、照片,并分享至微信生態圈。通過“數智導覽”小程序所構建的這一導覽體系,城市景區不僅滿足了不同游客多樣化的需求,提升了游客的游覽體驗和文化認知,還借助社交分享有效擴大了景區的影響力,為景區的數字化發展和文化傳播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新路徑。
城市數智化語言景觀建設的挑戰與對策
中小景區在數智化轉型過程中面臨顯著的技術成本壓力。多模態語言景觀的構建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包括硬件設備采購、軟件開發、數據采集與處理等環節。例如,AR/VR技術的應用需要高性能設備支持,而5G網絡的覆蓋和云服務的部署更是增加了成本負擔。此外,技術普及度不足也制約了多模態語言景觀的推廣。許多中小景區缺乏專業的技術團隊,難以有效整合和應用新興技術,導致數字化建設滯后。解決以上問題可借鑒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成功經驗,政府可通過專項資金支持、稅收優惠等措施,降低中小景區的技術投入成本。同時,推動產學研合作,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為景區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培養服務。例如,建立“文化數字化創新聯盟”,整合多方資源,共同推進多模態語言景觀建設。
多模態語言景觀的核心在于準確傳達文化內涵,但在實踐中常出現翻譯誤差和歷史解讀偏差問題。例如,很多文化景區曾因標牌翻譯不準確引發爭議,影響了游客的文化體驗。此外,歷史解讀的偏差可能導致文化信息的失真,削弱了景觀的教育和傳播功能。這些問題不僅影響游客體驗,還可能對文化傳承造成負面影響。可通過制定多模態語言景觀設計規范避免翻譯誤差,確保文化內核與技術形式的統一。例如,建立歷史文化遺產數字化專家庫,對文化內容的數字化呈現進行專業審核;同時,制定多模態交互設計指南,規范視覺、聽覺、觸覺等媒介的技術參數與呈現方式。通過標準化建設,提升多模態語言景觀的整體質量和文化傳播效果。
數智化技術的應用并非對傳統文化的顛覆,而是通過創新表達方式,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煥發新的生命力。多模態城市語言景觀的構建,使歷史文化以更直觀、更沉浸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增強了文化傳播的時代感染力。歷史文化名城的數字化轉型樣本,通過數智化技術與文化資源的深度融合,其成功實踐與文旅部“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試點政策高度契合,展現了數字化賦能文化遺產的廣闊前景。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標準化建設的推進,多模態語言景觀將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傳統與現代的重要橋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數字文明時代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