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會議:強有力的政策表態為市場注入強有力的信心
張一 恒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開會議,首要議程是“分析研究2025年經濟工作”。本次會議為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基本明確了2025年宏觀政策的基調和經濟工作的重點。
首先,“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成為明年宏觀政策的主基調。在此基礎上,會議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這是自2010年以來,在財政貨幣政策方面最為積極的表述。尤其是“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意味著除了常規財政貨幣政策以外,還會采取更為積極的政策調整。在貨幣政策方面,如果降息降準等常規政策效果不及預期,那就完全有可能也有能力采取包括“中國式量寬”在內的強力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除政府支出發力外,包括各類政府基金、大型央企國企也可以通過逆周期投資方式加大對經濟的對沖力度。可以說,此次會議強有力的政策表態為市場注入強有力的信心。
其次,會議抓住了內需不足這一主要矛盾。當前,中國市場廣闊、經濟韌性強、潛力大等有利條件并未改變。尤其是近年來,包括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更是取得迅猛發展,在國際競爭中優勢顯著。經濟的核心問題還是需求不足,尤其是在2025年的外部環境惡化、外需有可能進一步調整的背景下,會議把“消費和投資”置于更為重要的位置,強調“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抓住了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只有內需得到提振,價格才能真正企穩回升,從而實現內生增長,扭轉悲觀預期。
第三,政策長短結合,并未忽視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西方發達國家在寬松貨幣政策尤其是超常規的量化寬松之后,都會造成政府部門債務高企的局面,進而引發脈沖式惡性通脹,寬松的貨幣政策總會面臨兩難選擇。因此,在總體寬松的政策基調下,會議也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等需要破解的長期性發展難題,防范在短期經濟穩定后對經濟刺激的依賴。既著眼當下也放眼長遠,實現經濟長期繁榮,才有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最后,會議指出“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將順利完成”意味著經濟增長目標并未改變。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受疫情影響,“十四五”規劃在GDP增長方面并未提出明確要求。但要實現“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那么“十四五”時期的年均GDP增速要保持在4.83%以上。即便2024年能夠實現5%的既定目標,2020年至2024年的經濟增速仍然在4.76%左右,低于目標增速,因此,仍有必要對2025年經濟增速設定5%左右的目標。會議提出,要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高質量”并不意味著放棄必要的經濟增速。必要的經濟增速也是凝聚力量、增強發展信心的重要手段。
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依然廣闊,有能力保持更長時間的中高速增長。在政策“組合拳”的作用下,只要預期能夠得到改善,中國經濟一定能夠保持強大韌性、釋放巨大潛力。
編審:郭澤涵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