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對科技創新工作的新部署傳遞了什么信號?
陳強遠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放在了突出位置,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四個變化
本次會議關于科技創新的表述,與2023年相比,出現四個重要變化:
第一,強調科技創新的應用屬性和產業功能。本次會議首次提出“大規模應用示范”與“新場景”兩個關鍵概念,凸顯了科技創新在推動產業升級中的工具性與應用導向,進一步強化了“研為產用”的理念。
第二,優化了科技創新體制的表述。會議淡化了“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的措辭,轉而強調“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和“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凸顯了重大科技項目的重要地位。
第三,突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效能。與2023年會議強調“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不同,本次會議更加強調產業發展、改造提升和產業培育,旨在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效能。
第四,重視金融服務體系在科技創新中的支撐作用。會議指出,要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壯大耐心資本,吸引社會資本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充分發揮科技金融在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中的關鍵作用。
四大關系
會議進一步明確了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統籌處理的四大關系,深刻揭示了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之間的邏輯關系。
一是,科技與產業的關系。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科技創新要面向國家急迫需求與長遠發展目標。當前,科技與產業“兩張皮”的問題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轉化不暢,制約了產業創新。因此,會議強調要加強科技攻關與產業目標的有機結合,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提升產業鏈的競爭力與創新力。
二是,安全與發展的關系。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發展面臨需求不足、企業經營困難、技術沖擊等挑戰。在這一背景下,高質量發展成為實現國家安全的根本路徑。因此,本次會議在強調產業安全的同時,弱化了“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表述,著重從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角度統籌安全與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是,無序與有序的關系。近年來,金融市場功能日益多元化,從單純的投融資工具逐步轉向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綜合功能。本次會議明確提出“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梯度化支持,推動金融資源有序流向科技創新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同時規范金融市場行為,防止無序發展。
四是,競爭與內卷的關系。競爭是經濟發展的動力,而“內卷式”競爭則會導致資源浪費和效率下降。本次會議明確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針對資源錯配、產能過剩等問題,著力引導地方政府與企業聚焦技術創新和質量提升,推動有效競爭和可持續發展。
四項工具
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會議提出了人工智能、金融工具、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四個關鍵工具,為不同類型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支撐。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驅動力,具有廣泛的賦能作用。本次會議提出“人工智能+”行動,旨在通過人工智能賦能未來產業,推動新技術應用與產業培育,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注入新動能。
針對創新型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資金需求,會議提出要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壯大耐心資本,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新投資。對于風險較低的漸進式創新,可提供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對于高風險、長周期的顛覆性創新,需引入風險投資、創業資本等耐心資本,構建梯度化、精準化的金融服務體系。
數字技術為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提供了有力工具,通過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和在線化,幫助傳統產業重構價值創造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激發傳統產業的新活力。
綠色低碳是傳統產業升級的必然方向。本次會議提出要推動綠色技術研發與應用,特別是對鋼鐵、化工、建材等高污染行業,必須推廣節能低碳技術,優化工藝流程,助力傳統產業實現綠色轉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科技創新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強、操作性高的政策舉措,展現了中國在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領域的堅定決心與戰略定力。未來,中國必將在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上不斷前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力,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更多中國貢獻。
編審:蔣新宇 唐華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