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者網絡理論為理解文明交流互鑒提供新視角
文丨蔡東偉 東華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鑒背景下,行動者網絡理論(ANT)框架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來理解并促進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實際效果,也為全球文明倡議和命運共同體構建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問題化:識別并定義共同挑戰
在行動者網絡理論(ANT)框架下,問題化是指識別和定義一個或多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一過程不僅涉及明確存在的挑戰,還需要確保這些問題能夠引起各利益相關者的共鳴,并促使他們愿意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
問題化的關鍵在于如何準確識別不同文明之間存在的隔閡、誤解及沖突,并將這些挑戰轉化為共同關注的議題。例如,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許多國家面臨相似的困境,如自然侵蝕、人為破壞以及資金短缺等。通過將這些問題具體化,并強調其對文化傳承和國際理解的重要性,可以激發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學術機構以及普通民眾的關注和參與。
舉辦的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聚焦于亞洲地區文化遺產面臨的威脅及其保護措施,成功吸引了來自多個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專家、政策制定者和社會各界代表的廣泛參與。這種跨學科、跨國界的交流平臺為各方提供了共享經驗、尋找解決方案的機會,同時也促進了文明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利益相關化:建立共同愿景
對于全球文明交流互鑒而言,共同愿景就是構建一個更加和諧共生的世界文明格局。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東西方文化背景差異多大,大家都有追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愿望。通過利益相關化強調這些全人類共同價值,并展示它們在促進社會穩定與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可以增強各個利益相關者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具體策略上,組織專題研討會或論壇,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分享他們在各自領域內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成功經驗。發布研究報告或白皮書,系統梳理當前世界面臨的文明間障礙及其解決方案,呼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支持全球文明交流互鑒。
動員與協調:構建多層次多領域的文明互鑒格局
動員和協調各方力量,以實際行動支持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的目標,強調的是如何通過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激發各主體潛能,形成合力,推動文明之間的對話與交流。為了實現廣泛的文明交流互鑒,需要調動公共部門、私營機構、民間社會組織以及個人的積極性,尤其是要提升青年和婦女等群體在文明對話中的參與度。不同主體因其獨特的資源和優勢,在促進文明交流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舉辦的“絲綢之路”項目不僅得到了政府部門的支持,還吸引了眾多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積極參與。同時,通過設立獎學金計劃和國際志愿者項目,鼓勵了大量年輕人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推廣活動中來,極大地促進了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理解。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媒體和智能技術為文明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利用新媒體工具創新交流方式,可以讓更多人便捷地接觸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從而加深對其他文明的理解和尊重。如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可以用來創建沉浸式體驗,讓人們仿佛置身于另一個文明的歷史場景中,親身體驗異國文化的魅力。社交媒體平臺借助微博、微信、Instagram等社交網絡,用戶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和見解,促進跨文化的對話與互動。同時,開設關于世界文明的公開課或專題講座,使人們有機會學到不同文明的知識,并與其他學習者進行討論。
質性評估和優化機制構建
科學合理的評估和優化機制有助于衡量當前策略的成效,還能為未來的改進提供依據。質性評估主要關注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強調對參與者體驗、互動質量和影響深度的理解。針對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的實踐,可以從多維度設計質性評估框,如對話質量維度,評估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是否真正實現了平等、互鑒和包容。可以通過分析對話內容、參與者的反饋以及觀察者報告來獲取信息。文化理解度考察參與者對其他文明的認知變化情況。例如,通過問卷調查或訪談了解他們對于不同文化的認識是否有提升,是否形成了更加開放的態度。在合作效果維度,評價各類合作項目的實際成效,諸如文化交流活動、教育合作項目等。重點在于分析是否促進了不同文明文化之間的實質性聯系和信任建立。還應關注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創新發展情況。比如,通過案例研究探討某些傳統藝術形式如何被賦予現代意義,并成功融入當代社會生活。
在具體操作層面,可采用與關鍵利益相關者(如項目組織者、參與者、受益人等)進行一對一的深入交談,以獲取第一手資料。召集具有代表性的個體圍繞特定主題展開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經驗,從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對某一特定群體或社區的長期觀察,記錄其日常生活中與跨文化交流相關的實踐活動,從而獲得更為全面細致的理解。選擇若干典型案例進行詳細剖析,展示成功的實踐經驗及其背后的驅動因素,同時也指出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基于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優化措施,確保全球文明交流互鑒能夠不斷適應新形勢下的需求變化。將成功的經驗和模式整理成文檔資料,向更多國家和地區推廣,激勵社會各界參與到全球文明交流互鑒中來。
文明交流互鑒共創人類文明
踐行全球文明交流互鑒,見證了不同文明之間日益加深的理解與合作。無論是“絲綢之路”項目中文化與經濟的深度融合,還是各類國際研討會和論壇上關于和平發展議題的深入探討,都彰顯了各國人民對于增進彼此了解、促進共同繁榮的強烈愿望。這些努力不僅促進了跨文化交流,也為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復雜問題提供了寶貴的智慧和經驗。然而,建設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的踐行機制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我們可以不斷優化策略,確保每一步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通過持續推動教育交流和技術合作,可以打破語言障礙和文化誤解,進一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培養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愿意傾聽不同的聲音,學習他人的長處,從而實現真正的互學互鑒、共存共榮。(文章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部)“絲路精神與文明交流互鑒實踐研究”(23XDJ02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