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正從餐桌上被拽下,美歐關系面臨“崩壞”
師冠男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去年的第60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慕安會)上,美國前國務卿布林肯語出驚人:“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可能會在菜單上”。直至本屆慕安會的召開,歐洲終于深刻領會了布林肯“餐桌菜單論”的真正意涵:歐洲正從餐桌上被拽下。
2月1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無視歐洲多方警告,在慕安會開幕前一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話。15日,美國政府烏克蘭和俄羅斯問題特使凱洛格在慕安會上明確表示,俄烏和談中不會有歐洲席位。18日,美俄兩國代表團跨過歐洲直接在沙特舉行會談。
歐洲對美歐分歧的增多與擴大早有預期,但接連經受幾日的震蕩與“洗禮”后,歐洲開始意識到:美歐關系不只出現裂痕,還可能“崩壞”,傳統上“堅不可摧”的跨大西洋關系或許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
烏克蘭問題顯然已成為歐洲最緊要的擔憂。在特朗普突然宣布啟動“烏克蘭和平計劃”談判前,歐洲還糾結美歐在援助烏克蘭問題上的態度差異。歐洲媒體和學者大多圍繞“如何在沒有美國支持的情況下繼續援助烏克蘭”“如何提升烏克蘭軍隊士氣和技能”等問題展開討論。而近幾日,歐洲驚訝地發現,自己正在俄烏和平進程中被邊緣化。歐洲擔憂,美俄兩國可能在沒有歐洲參與的條件下,以犧牲烏克蘭甚至歐洲利益的方式推進和平進程,甚至可能永久性改變歐洲安全架構。
在此壓力之下,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北約、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等國家和組織的領導人2月17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緊急會議,商討烏克蘭局勢和歐洲集體安全等議題。英國首相斯塔默更是急迫地想說服美國,“烏克蘭的未來與歐洲有關”,不僅表示英國“已準備好并愿意在烏克蘭部署軍隊”,還將于下周前往美國與特朗普會面。
美歐在歐洲安全問題上存在原則性分歧。首先,特朗普政府不再將保衛歐洲當作天然義務。雖然歐洲仍將美國視作最主要的安全保障者,但特朗普政府認為,美國為歐洲防務承擔過多責任且長期以來被歐洲“占便宜”,甚至期望從根本上變更北約核心條款。2月14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公開表示,北約歐洲成員國應承擔更多財政責任,不能假設美國會永遠保持在歐洲的軍事存在。
其次,歐洲“購買安全”的想法實現難度較大。在特朗普政府不情愿為歐洲提供充足安全保障的情況下,歐洲一些觀點認為,可利用特朗普的“重實利”“愛交易”性格,在商品進口、日常監管等方面多作讓步,如購買更多美國武器和傳統能源、對X、Meta等美國公司放松監管等,以換取美國的安全保障。但一方面,特朗普政府似乎已下定決心重塑美歐防務關系,歐洲可能要為重獲美國青睞付出極大成本。且特朗普政府信譽度存疑,在簽訂《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后,依然以各種理由威脅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征關稅。另外,歐洲各項權力歸屬不同,歐洲國家對重要事務的態度不一,歐洲很難在國防、外交、經濟等重要問題上達成一致。
最后,美國似乎正從歐洲的保衛者變為破壞者。特朗普近期一再宣稱,美國“絕對有必要控制”丹麥的格陵蘭島,并在上任前派自己兒子小特朗普“登島訪問”。即使特朗普政府無法成功奪島,但美國對北約盟國的自治領地發出如此赤裸裸的吞并信號,不僅與北約的宗旨自相矛盾,而且預示美歐在國際關系視角和方法上可能已分道揚鑣。有美國學者認為,特朗普政府已重回19世紀90年代的帝國主義,而歐洲仍秉持20世紀90年代的自由主義樂觀信念。
安全分歧只是美歐關系崩壞的冰山一角,美國似乎正全盤否定“美歐舊秩序”。美國副總統萬斯近日在慕安會演講中猛烈抨擊歐洲在“基本價值觀”上有所倒退,認為歐洲最大威脅來自歐洲自身,甚至暗中鼓勵歐洲接納極右翼勢力。這番言論被許多歐洲媒體評為“政治風暴”“美國對歐洲發動的意識形態戰爭”。
面對來勢洶洶的特朗普政府,歐洲是時候考慮什么是真正的戰略自主、誰是真正的伙伴了。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