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會談后,烏克蘭危機能否迎來終局?
李瑩瑩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亞所助理研究員
2月18日,美俄兩國代表團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長達4個半小時的會談。這是烏克蘭危機爆發近三年來兩國高層首次舉行線下會談。美方派出的代表團成員包括國務卿魯比奧、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華爾茲和總統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俄方則派外長拉夫羅夫和總統助理烏沙科夫參與了會談。雙方就建立磋商機制以恢復兩國外交使團正常運作、組建高級團隊啟動烏克蘭問題解決進程、恢復兩國在地緣政治和經貿投資方面合作等問題達成廣泛共識。
美俄之所以能舉行此次會談,關鍵在于特朗普政府對俄烏政策的重塑和調整。一方面,特朗普本人有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意愿,多次宣稱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沖突,以塑造自身“和平締造者”的形象。另一方面,這與特朗普推行的“美國優先”政策一脈相承。特朗普團隊成員普遍認為烏克蘭危機占用了美國過多資源,美國應盡可能地減少國際承諾,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對付中國上。
據美國媒體消息,美俄代表團提出了一個“三步走”的和平計劃:首先是停火,其次是推動烏克蘭舉行總統選舉,最后簽署和平協議。但俄方否認了這一消息。相關人士透露,美俄雙方均認為,烏克蘭重新舉行選舉將是“成功解決危機的關鍵條件”。特朗普甚至公開指責澤連斯基“本不應該開啟這場沖突”“是一個不舉行選舉的獨裁者”,呼吁烏克蘭舉行大選。俄羅斯高層也拒絕承認澤連斯基的合法性,認為其任期已于2024年5月屆滿。
此次接觸和“對表”為美俄關系“解凍”開啟談判進程奠定了初步基礎,但要實現全面停火和持久和平還面臨多重挑戰。
一是美俄雙方戰略互信程度較低,俄方對停火計劃保持警惕。經過長期的地緣政治對抗,和多輪的“外交戰”“制裁戰”“輿論戰”等,美俄關系早已跌入冰點,戰略互信更是無從談起。特朗普政府關于解決烏克蘭問題的總體思路是推動俄烏雙方盡快停火,凍結沖突。俄方則多次強調,不接受任何臨時停火,認為美西方會利用停火期繼續武裝烏克蘭,重演2014年《明斯克協議》簽署后重整烏軍的“把戲”。俄方要求簽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以徹底解決領土與安全問題,包括未來歐洲安全架構安排等。從長遠來看,俄方認為,特朗普新政府雖有意緩和對俄關系,但對俄羅斯政策的底層邏輯沒變。美國仍將繼續視俄羅斯為戰略挑戰,并且可能會以隨時重啟沖突為籌碼,迫使俄羅斯長期處于“失血”狀態,持續困在地緣政治泥潭里。
二是俄烏核心訴求無法調和,難以建立可信的停火保障機制。當前,俄烏雙方在戰場上陷入僵局,消耗戰仍在持續。澤連斯基雖放棄了此前的原則立場,表示愿意與普京舉行談判,但堅持要求保證烏克蘭領土完整,同時要求美西方承諾即使烏克蘭無法加入北約也能獲得明確的安全保障。俄羅斯則要求承認占領領土的合法性,并尋求簽署有法律約束性的協議確保烏克蘭長久中立。在此形勢下,不排除美俄會推動澤連斯基下臺,迫使新政權接受苛刻條件。但考慮到《明斯克協議》的前車之鑒和各方存在的嚴重“信任赤字”,即使俄烏雙方能夠實現停火,協議也很難執行。
三是歐洲不接受“慕尼黑協議2.0”的出現。歐洲將俄烏戰事視為“生存性威脅”,認為以俄方有利的條件停戰或凍結沖突將會釋放出俄羅斯大量的軍事資源,俄方很可能會對烏克蘭鄰國和歐洲國家發動新的戰爭。歐洲不允許美俄以犧牲烏克蘭和歐方利益為代價進行交易,而是希望能夠深度參與和談進程中。美國的和平計劃要求歐洲承擔起對烏克蘭進行安全保障和重建的主要責任,這也意味著在后續談判中,美俄很難將歐洲排除在談判桌外。歐洲多國也在積極協調立場,加快行動,通過大幅增加對烏克蘭軍事援助、考慮向烏克蘭派兵等舉措,以進一步增強烏克蘭談判地位,防止歐洲被進一步邊緣化。
未來一段時間,俄烏局勢大概率將進入邊打邊談的新階段。俄羅斯雖然可能會在臨時停火、換俘等問題上作出一定讓步,但也將繼續努力在戰場上爭取更多成果,持續鞏固談判地位。如果俄方堅持高要價,特朗普政府則可能對俄羅斯施加新制裁,屆時沖突將演變為低烈度消耗戰。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