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為本,推動養老機構數字化轉型
文 | 李澤政 謝亞軍 湖南工商大學國際商學院
數智化時代養老機構的數字化轉型,既是應對老齡化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數智化時代背景下湖南省養老機構數字化轉型發展研究(S202410554305)”課題組研究發現,養老機構數智化轉型不僅能夠有效整合養老資源,優化服務流程,還能通過數據分析實現服務的精準化與個性化,為推動老年群體在技術紅利中實現“老有所安、老有所樂”提供了實現路徑,更加凸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
推進數字化轉型是養老機構現代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推進數字化轉型是養老機構在數智化時代,遵循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邏輯的根本選擇。首先,人口老齡化與資源矛盾倒逼養老機構進行數字化升級。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21.1%,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5.4%,標志著我國正式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傳統養老模式依賴家庭照護與機構床位供給,但在家庭小型化、護理人力短缺的背景下,供需失衡日益凸顯。數字化轉型可通過智能化設備替代重復勞動、數據驅動精準匹配資源,顯著提升服務效能,緩解“未富先老”的結構性矛盾。其次,技術革新驅動養老機構服務模式升級。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融合,使養老服務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技術不僅優化了服務流程,更催生了“15分鐘養老服務圈”等新模式,將存量物業改造為社區嵌入式養老院,兼顧老年人對熟悉環境的情感依賴與專業化服務需求。最后,政策導向與市場需求雙重助力養老機構推進數字化轉型。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數字化服務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進一步細化技術應用場景。除了政策指引以外,老年群體對健康管理、社交互動、安全保障的多元化需求也倒逼行業進行數字化創新。
構建智慧養老服務生態是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方向
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創新指向之一就是高質量與效率化。
一是,要促進平臺化整合,打破信息孤島,實現資源協同。要構建統一的數據中樞,打通醫療、家政、安全監測等多模塊信息壁壘;克服智能設備操作復雜、功能單一等技術適老性不足難題,跨越“數字鴻溝”;強化養老平臺安全監測、家政服務、緊急救助等功能整合,搭建“一站式”服務體系;全面優化養老服務體系,實現跨街道服務轉派與資源調度相整合;切實提升智能系統對老年需求數據資料的分析預測管理效率,優化資源配置。
二是,要促進智能化升級,推進從設備嵌入到服務重構的系統化變革。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在于技術與業務的深度融合。要加強硬件設備設施升級改造,健全智能床墊、智能手環等監測設備的配套管理,加大對智能安防系統(如跌倒報警、煤氣探測)的引進應用;要強化軟件系統的個性化與系統化升級,加強人工智能驅動的健康評估算法研究,全面系統優化個性化護理方案,如喂食機器人、手部康復手套等智能護理技術。
三是,要促進生態化拓展,實現跨主體協作與價值鏈延伸。要促進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物業企業、科技公司形成協同網絡,推進“養老院+互聯網醫院”模式滲透,促進遠程診療與藥品配送智能化;促進金融產品、老年文化等衍生服務的接入,全面構建“醫養康養+科技+金融”的復合生態,提升養老機構服務能力與用戶黏性。
構建包容性數智養老體系是數字化轉型的實踐原則
推動養老機構數字化轉型,需堅持“以人為本、科技向善”的原則,構建多方協同的可持續發展生態。
一是,要強化政策引領,完善制度保障。一方面,數字化轉型需長期資金與技術投入,中小型機構面臨嚴峻壓力,政府需統籌制定數智養老標準體系,加大資金補貼與稅收優惠力度,鼓勵企業研發低成本、高易用的適老化產品;加大對數智人才的激勵補貼力度,不斷提高智能化專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另一方面,健康數據泄露、算法歧視等問題威脅老年人權益,現行法律對智能設備侵權責任界定模糊,數據共享與隱私保護的平衡機制尚未健全。要逐漸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與監管框架,強化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二是,要深化技術融合,突破創新瓶頸。要推動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技術與養老場景深度融合,促進跨機構數據安全共享,全面創新升級VR技術等;要促進以“需求側”為導向,開發兼具功能性、情感性與文化適配性的養老產品,克服過度追求技術效率導致服務“工具化”引致的人文關懷缺失與供需錯配矛盾問題。
三是,要培育多元主體,共建產業生態。鼓勵企業、高校、社區共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加速技術轉化與應用;發揮社會組織與家庭作用,形成“技術—服務—情感”三位一體的養老支持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