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當局難逃“棄子”宿命
熊興 湖北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院長助理
2025年的臺海局勢正因賴清德的一系列激進政策持續惡化。從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到拋出“17項策略”,從藍綠陣營的“大罷免”混戰到逼迫大陸配偶離臺導致骨肉分離,賴清德當局正以極端政治操弄綁架臺灣社會,在“臺獨”分裂的懸崖上瘋狂“踩油門”。
賴清德近期將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并非孤立的政治口號,而是其系統性“臺獨”工程的關鍵步驟。他試圖以“敵對敘事”重構兩岸關系本質,這一表述通過“反滲透法”等惡法被賦予法理外衣,將兩岸關系從“同屬一中”的歷史法理框架扭曲為“國際對抗”。其核心目的是通過“去中國化”政策,削弱臺灣同胞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將大陸塑造成所謂的“安全威脅”,為“全民皆兵”的軍事化政策鋪路,同時也為修改“兩岸人民關系條例”等法律、切斷兩岸聯結尋找借口。
所謂“17項策略”更暴露出其暗藏的政治算計。賴清德當局以“應對經濟脅迫”“防范認知作戰”等幌子,系統性限制兩岸經貿、文化、人員往來。包括禁止臺灣高校與大陸合作、阻撓陸生赴臺、擴大對兩岸民間交流的監控,甚至要求藝人不得發表“有損臺灣尊嚴”的言論。這種“脫鉤斷鏈”的實質,是將臺灣社會改造成“臺獨”意識形態的封閉堡壘,用“綠色恐怖”壓制理性聲音。有臺灣學者就指出,賴清德正利用法律工具將兩岸交流“污名化”,讓支持統一成為“政治原罪”。
賴清德企圖在中美博弈中撈取政治利益,其近期的囂張姿態與當前中美關系的復雜態勢密切相關。在美國的對華遏制戰略中,“臺灣牌”始終是重要籌碼。特朗普政府雖未公開支持“臺獨”,卻通過刪除“不支持臺獨”表述、默許對臺軍售、拉攏臺灣加入“芯片四方聯盟”等動作釋放信號。賴清德對此心領神會,將臺灣防務預算提升至GDP的3%、以“2027大陸攻臺”為假想開展軍事演習、推動恢復“軍事審判制度”等舉措,與美國“以臺制華”形成共振。
這種“戰略配合”本質上是政治投機。有臺灣學者認為,賴清德試圖通過升高臺海緊張局勢,換取美國更明確的“安全承諾”。然而,美國對臺政策始終以自身利益為優先選項。近期,以臺積電為代表的半導體產業轉移完成后,臺灣的戰略價值將被進一步稀釋。特朗普的商人特質也更傾向于將臺灣作為對華談判的交易籌碼。因此,賴清德主動配合美國的政治操弄暴露其戰略短視。實際上,賴清德這么做,既無法真正獲得美國“保護”,又將自己推向大陸《反分裂國家法》的紅線邊緣,是在玩火自焚。
民進黨針對國民黨數十席“立委”發起的罷免行動,表面是試圖改變“朝小野大”格局,實則是通過“政治內耗”轉移民生問題和治理無能的焦點。這場“仇恨動員”已導致臺灣社會嚴重撕裂。在臺灣,目前,65歲以上群體很容易受到“抗中保臺”的情緒煽動,而年輕族群大多已厭倦了政治惡斗。而亞亞事件更是賴清德當局“17項策略”的殘酷實踐。這位育有三子的大陸配偶因在社交媒體表達“期待和平統一”的立場,遭親綠網紅舉報后被撤銷依親居留許可,被迫離臺導致骨肉分離。該事件背后是賴清德當局對30多萬“陸配”家庭的系統性政治審查,通過制造“寒蟬效應”壓制兩岸民間交流。
從李登輝的“兩國論”到蔡英文的“互不隸屬”,民進黨當局的“臺獨”路線始終遵循“切香腸”策略。但當前局勢已發生根本變化。大陸反“獨”促統能力空前增強。2025年,解放軍航母編隊常態化繞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收清單中止等舉措,正從多方面對“臺獨”分裂勢力形成強大威懾。盡管西方七國集團等美西方勢力在涉臺問題上“小動作不斷”,但無人敢挑戰一個中國原則,國際社會的“一中”格局愈發鞏固。在臺灣島內,民眾覺醒意識日益高漲。近期的民調顯示,62%的臺灣民眾反對“為臺獨而戰”,臺灣青年群體赴大陸求學就業比例逆勢增長。
面對歷史大勢,賴清德的“17項策略”不過是螳臂當車。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對此發出過嚴正警告:“對任何危害臺海和平的行徑,我們決不容忍、決不姑息。”今年也是《反分裂國家法》實施20周年,反“臺獨”利劍高懸,大陸既有爭取和平統一的最大誠意,更有捍衛國家主權的絕對實力。賴清德近期的一系列行徑,既違背民族大義,將兩岸同胞推向對立深淵,也違背國際公義,試圖將臺灣變成“霸權棋局”中的犧牲品,更違背歷史正義,妄圖逆流而動,挑戰14億中國人民的統一意志。
賴清德的“抗中牌”不會帶來“安全”,只會加速制造“災難”;不會創造繁榮,只會摧毀民生;不會贏得尊嚴,只會招致歷史審判。唯有摒棄分裂幻想,重回“兩岸一家親”的正道,臺灣才能真正避免淪為“棄子”的命運,與大陸同胞共繪民族復興的壯麗圖景。(作者系湖北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院長助理)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