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豪賭傷人更傷己 施壓與訛詐適得其反
近日,英偉達公司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到訪中國,凸顯了中國市場對這家美國科技巨頭的重要性。盡管美方接連施壓,黃仁勛仍強調,將繼續與中國合作。
就在黃仁勛來訪前幾天,美國商務部宣布對英偉達的H20芯片、AMD的MI308芯片以及同類型產品加設對華出口許可要求。此舉表明美國正不斷加碼對華半導體出口的管制,無疑為兩國科技貿易關系的未來蒙上更濃重的陰影。
諷刺的是,美國一方面輕描淡寫地回應英偉達在華相關事務,另一方面卻推動新一輪半導體關稅,還施加更嚴苛的出口限制,顯然是對美國前政府對華科技遏制政策的延續甚至升級。而美國提出的對智能手機等設備中芯片加征關稅的做法,只會加劇供應鏈中斷問題。
面對巨大的國內壓力,美國政府試圖營造一種“占據上風”的假象,顯然高估了自己的籌碼。中國始終愿意對話,但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協商。施壓與訛詐只會適得其反。
美國只有在自身遭受了足夠多的苦果后,才可能會考慮收斂姿態,重新回到談判桌前。正如凱投宏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所說:“僅從市場反應來看,我認為眼下是美國(痛感更強)。”
自美國政府宣布對來自中國和其他貿易伙伴的進口產品加征高額關稅以來,股市劇烈波動,嚴重損害投資者信心。而國債收益率的飆升更令美方深感不安。這意味著美國政府借貸成本更高,債務負擔將進一步加重。
美國國債總額已超36萬億美元,超過去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據美國聯邦預算問責委員會估算,未來10年,美國政府的債務利息預計將高達13萬億美元。
倘若美國繼續奉行強硬路線,只會將自己推入成本上升、生產力下降的惡性循環,嚴重掣肘美國自身的經濟發展。
美國政府真正該做的,是反思自身經濟困局的根源,而不是四處“打劫”他國。幾十年來,美國企業借助經濟全球化將工廠轉移到海外,在全球各地賺得盆滿缽滿,但這些巨額利潤大多流入富人囊中,而非政府財政。結果就是,美國在基礎設施、公共衛生、教育和減貧等關系國家長遠發展的關鍵領域投資嚴重不足。與此同時,美國自“9·11”以來在對外戰爭與沖突中的支出高達8萬億美元。此外,美國在全球約800個海外軍事基地的經費每年超過1500億美元。
為了讓民眾接受其加征關稅的政策,美國政府描繪出一幅所謂的“美好經濟前景”,但這不過是鏡花水月。近日有報道稱,美國政府內部已開始討論組建一個工作組,如果與中國政府的談判未能取得突破,以便緊急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
與之相比,中國持續拓展出口市場、持有大量美債、擁有關鍵戰略資源儲備和制度優勢。這些因素不僅增強了中國抵御風險的能力,也意味著中國在談判中擁有更強的底氣與主動權。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美方真心希望通過對話解決問題,就應摒棄所謂“極限施壓”的套路,放棄動輒威脅、勒索的手段,在平等、尊重、互利的基礎上與中方進行對話。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4月21日社論
原文標題:Testing times for US as ill-judged tariff attack is only piling further misery on its woes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中國日報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