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關稅戰正在撕裂波音辛苦經營的中美航空產業紐帶
朱瞻良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4月23日,波音公司 CEO 凱利?奧特伯格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承認,中國已全面暫停接收波音新飛機。波音也將未能交付的三架737MAX客機從舟山波音交付中心撤回到美國西雅圖。這預示著,當前,中國市場已對波音“關上大門”,而這是美國政府挑起關稅戰的又一苦果。
因美國對華累計加征145%的關稅,中國也對原產于美國的產品征收125%的關稅作為反制。波音飛機由于總裝廠都在美國本土,因此,出口到中國的波音飛機全都在125%關稅的反制范圍之內。這使得國內航空公司引進波音飛機的價格堪稱天價。從經濟規律看,中國航空公司此時拒絕接收高成本的波音飛機,實際上是為避免自身利益受損的理性選擇,而非刻意針對波音公司的政治操作。
中國商務部等相關部門多次強調,中方是被迫加征反制關稅,目的是捍衛國家利益和國內產業安全,并非主動挑起貿易爭端。中國航空公司集體拒收美制飛機的罕見舉措,凸顯了美國政府關稅政策正在產生反噬效應,讓美國企業自身遭受打擊,可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對波音來說,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特朗普第一個任期發動貿易戰之前,波音在中國市場占據了半壁江山,每年交付給中國的飛機占波音總量的25%,是波音最重要的海外市場。然而,2018年,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再疊加近年來波音飛機的質量問題,其在華份額大幅下滑,訂單流失嚴重。在此次關稅風波之前,波音已深陷安全與財務的雙重危機。
如今,美國對華關稅戰讓波音公司遭遇二次打擊,可謂雪上加霜。由于中方暫停波音交付,波音許多原本確定的訂單面臨擱置乃至流失。數據顯示,2025年,波音原計劃向中國交付49架飛機,前4個月已交付20架,剩余29架因關稅戰而前景不明。更為嚴重的是,中國航空公司原本計劃在未來三年接收上百架波音客機(大部分為先前積壓未接收的飛機),如果美國一意孤行繼續打關稅戰,這上百架訂單可能會被取消或轉給其他公司,波音也將徹底失去中國市場。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波音公司近期不得不積極游說美國政府,希望盡快通過談判化解關稅僵局,盡快恢復對華交付。
除了訂單損失,本輪關稅戰還沖擊波音全球供應鏈。制造一架飛機,涉及幾百萬個零件、上萬家一到三級供應商以及幾十個國家,而上下游又有大量環節涉及中國。由于航空制造業供應鏈的復雜性,許多關鍵部件在短時間內難以找到替代來源,而關稅戰給供應鏈造成的打擊,令波音原本脆弱的生產線又雪上加霜,無法及時交付飛機。可以說,美方挑起的關稅戰正在撕裂波音辛苦經營數十年的中美航空產業紐帶。
美國對華加稅本意是“保護美國制造業、增加美國就業”。但現實卻背道而馳。波音作為美國最大制造企業之一,因關稅報復而蒙受重大損失,這無疑會拖累美國制造業的整體表現。據估算,每出售一架波音飛機就能在美國創造或維持數百個工作崗位。然而,關稅壁壘使這些潛在就業機會化為烏有,甚至還威脅到現有崗位的穩定。可以說,美國制造業和工人階層成為了關稅戰的犧牲品。
波音飛機被中國買家拒收、折返美國的場景,為這場美國發動的關稅戰提供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注腳。波音絕非中美經貿摩擦中的孤立個案,而是美國貿易政策走入誤區的縮影。在全球產業鏈高度交融的今天,任何試圖人為割裂市場的行為,終究會被市場法則所懲罰。奉勸美國政府認真汲取這一教訓,切莫再讓短視的政治沖動壓倒理性的經濟考量。畢竟,貿易戰沒有贏家。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