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美國零售巨頭的“恢復供貨”通知,引發廣泛關注。據香港《明報》4月26日報道,正在進行的廣交會上,多名中國出口商透露,包括沃爾瑪、塔吉特和家得寶在內的美國零售公司,已通知他們“恢復發送”因美對華加征高額關稅暫時停運的貨物,關稅費用“由美方買家承擔”。沃爾瑪等企業目前尚未確認該消息,不過此前有報道稱,上述三家美國零售巨頭的CEO當地時間21日共赴白宮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面,討論關稅政策對他們這些“依賴進口”企業的影響。沃爾瑪中國近日還宣布將為符合條件的外貿企業開設綠色通道。中美企業都在自覺維護供應鏈的正常運行,這從一個側面再度說明關稅壁壘無法扭轉中美經貿的剛性需求。
目前還不清楚沃爾瑪等零售商通知的具體范圍和細節,上個月沃爾瑪曾因關稅壓力要求中國供應商“降價”,被中國商務部約談。如今,這一劇情的轉折意味深長,卻并不令人意外。像沃爾瑪這樣的跨國企業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無疑受益于經濟全球化,而隨著美國濫施關稅,其商品價格和供應鏈體系都將受到嚴峻考驗。按照目前的關稅稅率,一家美國公司進口一件價值100美元的中國商品,必須向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繳納至少145美元的關稅。這筆費用會抹去公司原本可能獲得的任何利潤,迫使其虧本賣貨,或者將價格提高到消費者難以承受的水平。美國政客可以高喊“脫鉤”,但普通人的柴米油鹽不會等待口號落地。
需要指出的是,有出口商告訴《明報》,目前“恢復供貨”的仍然只是部分訂單,另一部分訂單則被取消。的確,在這樣的高關稅下,沃爾瑪等美國零售商只有兩種選擇,要么取消中國商品訂單,要么將關稅成本轉嫁到美國消費者頭上。沃爾瑪等美國零售商之所以奔走白宮,爭取繼續與中國供應商合作,不惜自己先承擔關稅,就是因為他們很難在短期內找到“中國制造”的替代品,價優質優的中國商品很大程度上關系到他們的生存、運轉和利潤空間。可以說,美國政府的關稅大棒揮來揮去,最終結結實實地砸在了本國民眾的身上。而這樣的混亂還僅僅只是個開始。
作為全球體量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經貿合作為雙方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美國從中國的大量進口支持了美國制造業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發展,豐富了美國消費者選擇,降低了生活成本,提高了美國民眾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實際購買力。即便限制進口,美國國內對“中國制造”的消費需求并不會自動消失。根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2024年4月發布的報告,中國是美國商品和服務出口主要市場。2022年,中國是美國3個州的最大出口市場,32個州的前三大出口市場以及43個州的前五大出口市場,當年美國對華出口在美創造了93.1萬個就業崗位。中美經貿合作是自然稟賦與市場需求共同書寫的經濟學,而所謂“對等關稅”不過是一場代價高昂的政治表演,最終將被現實拉回本來的軌道。
事實證明,以鄰為壑的逆全球化做法不僅有害,也成不了氣候。世界各國不可能退回到關起門來自給自足的狀態中去,在全球產業鏈中“排除中國”更是癡人說夢。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沃爾瑪的這份“恢復供貨”通知值得華盛頓深思,希望美方能從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訓,盡快糾正錯誤的關稅政策,回到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同中方對話的正確道路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