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強化底線思維”有何深意?
張德勇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強化底線思維,充分備足預案,扎實做好經濟工作”。此次會議在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的背景下召開,作出多項政策部署,釋放了加強宏觀調控的明確信號,為進一步穩固經濟持續向好基礎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今年以來,在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持續發力顯效的推動下,中國經濟開局良好,經濟增長穩中有升,就業形勢和收入水平總體穩定,國際收支狀況良好,高質量發展向新向好趨勢明顯,市場活力和信心增強……一季度,按不變價格核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4%,超出市場預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然而,當前外部沖擊影響加大,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疊加國內需求增長動力不足,亟須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保持經濟穩定運行良好態勢。
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事關當前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大局,是推動中國經濟克難而進、行穩致遠的重要力量。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也是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全方位擴大內需的現實途徑。因此,在“四穩”中,穩就業被置于首要位置。另一方面,穩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要完善“就業優先”政策,還需從穩定經濟運行出發構建良好的就業環境。要多措并舉幫扶困難企業,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持續鞏固房地產市場穩定態勢,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這些舉措,既有利于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也有利于穩經濟,激活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為穩就業創造有利條件。因此,從“四穩”切入,將顯著增強中國經濟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韌性。
加碼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宏觀調控的兩大基本工具,是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的具體體現。針對當前形勢,尤其是外部沖擊讓經濟運行承壓,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必須發力顯效。在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前冠以“加緊”,在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前冠以“用好用足”,從時間和程度兩方面,彰顯宏觀調控力度要高于以往。這意味著,既定的宏觀政策要盡快落地落實落細,有效盤活各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提高宏觀調控效能。會議還提出,要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等的發行使用,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會議提出的上述措施,體現了宏觀調控要持續用力、更加給力的基本政策取向。
做好政策預研儲備,積極應對更大風險挑戰。會議指出,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斗爭。這清晰表達了宏觀調控的施策視野:既以內為主,也內外兼顧。置身于經濟全球化中的中國經濟,必然會受到外部沖擊的影響。近期,單邊主義甚囂塵上,國際經貿領域的霸凌行徑大行其道,給世界經濟增長增加巨大變數,也給中國經濟帶來難料的外部風險。因此,強化底線思維,充分備足預案,是積極應對更大風險挑戰的政策選擇。據此,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推出增量儲備政策,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適時降準降息,通過預算調整更大力度提高支出強度等舉措,將有助于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全力鞏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本面。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央政治局會議對經濟工作作出的多項部署,注重目標引領,宣示政策取向,堅持用深化改革開放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為下一階段做好經濟工作指明方向,將有力提振市場信心,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齊心協力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
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適時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推動中國經濟“穩”“進”并舉,既讓世界見證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延續性和可預期性,也給各國帶來更多合作機遇,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