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間接對話到“討價還價”,美伊核談判能否有重大突破?
韓建偉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教授
近日,美國與伊朗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就伊核問題舉行第三次間接談判。與前兩次談判相比,此次談判涉及技術性議題環節,也意味著談判進入實質性“討價還價”階段。盡管雙方都認識到談判的艱難程度,但也都對談判前景保持積極態度,甚至籌劃進行直接談判的可能性。這似乎表明,伊核問題在經過數年波折之后,又迎來一個關鍵節點。
然而,美伊談判雖然釋放積極信號,兩國在核心議題上的分歧在短期內仍難以彌合,這也是伊朗外長阿拉格齊表態對談判前景“非常謹慎”的主要原因。
美國的真正目標是要求伊朗徹底銷毀核設施、停止核研發活動,達到完全摧毀伊朗制造核武器的目的。但美國顯然也認識到,這一目標難以實現。當前,美國的主要訴求是,伊朗必須將鈾濃縮豐度重新控制在3.67%以下并完全停止后續鈾濃縮活動。但伊朗對美國的不信任已是其制定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尤其是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出爾反爾、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并重啟制裁的決定,給伊朗帶來巨大的經濟與社會災難。自2018年以來,伊朗國內充斥著被美國欺騙的憤怒感。伊朗也深刻汲取了利比亞教訓。當年,卡扎菲為了獲取西方國家支持,主動放棄核武研發并銷毀所有核材料,然而美西方國家不僅沒有給其提供安全保障,反而在“阿拉伯之春”爆發后支持反對派將卡扎菲政權完全推翻。最近,以色列宣稱,伊朗必須接受類似利比亞的協議,否則將面臨軍事打擊。但這只會進一步提醒伊朗,絕不能按照美國要求銷毀核設施,必須保留應對未來美國再次翻臉的博弈籌碼。
因此,在核心議題上的分歧會成為美伊進一步談判的巨大障礙,但這并不排除談判出現突破的可能性。當前,美伊雙方的談判意愿都非常強烈。對特朗普政府來說,眼下當務之急是與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打關稅戰,同時還要在國內推動政府機構改革和展開黨派斗爭。因此,特朗普政府有必要從不太重要的區域——如中東地區進行戰略收縮。特朗普政府認為,在中東地區投入過多軍事與外交資源并不符合“美國優先”戰略,但從中東實現有效收縮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妥善解決伊核問題。只有在與伊朗改善關系的前提下,美國才有機會擺脫在中東部署重兵的困局。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不希望因直接或間接卷入戰爭而繼續加大美國軍事開支。這點從特朗普政府不斷施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來促成俄烏停火可以看出。因此,以談判與交易方式解決伊核問題,符合特朗普商人思維的行事邏輯。
與此同時,伊朗有迫切希望解除制裁的現實需求。在遭受多年“極限施壓”后,伊朗經濟已到了危險邊緣,因制裁引發的經濟民生問題已成為伊朗國內爆發抗議的重要基礎性因素,國際上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發國內經濟形勢的動蕩。伊朗對解除制裁的愿望是強烈的,這也是其盡管不信任特朗普政府,但仍然愿意從務實角度與之對話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雙方都有強烈意愿達成協議的前提下,美、伊兩國未來可能會在核心議題上各自作出妥協,尋求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折衷方案。雖然不少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政府為照顧以色列的感受,會對伊朗采取更加強硬立場,但實際上,特朗普政府可能仍是從“美國優先”角度出發尋求解決伊核問題,而不會完全站在以色列一邊。
如果美伊談判出現積極進展,未來,雙方甚至可能將談判議題擴展至地區及導彈問題上。雖然當前伊朗明確表示,并不愿意觸及這兩個議題,但其將來未必不會改變主意。這關鍵取決于雙方能否在核問題談判上有突破性進展。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