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訪問東南亞意欲何為?
于海龍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近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先后訪問越南、菲律賓兩國,就加強日越、日菲雙邊關系、經濟合作、安保合作、國際局勢等問題,與兩國政要進行磋商。石破茂此訪,體現了日本對東南亞外交的重視,也是日本應對當前錯綜復雜國際局勢的戰略選擇。
從石破茂東南亞行程及日越、日菲兩國首腦會談議程等方面來看,經濟與安保是石破茂此行的重點,其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是為日美關稅問題談判增加籌碼。自特朗普政府再次執政以來,日美關稅問題始終是日本國內各界關注的焦點。雖然日本因表示不對美國采取對等反制措施而獲得90天寬限期,但日本并沒有在談判中獲得與美國對等的地位,關稅依是美國對日施壓的工具。如今,第二輪日美關稅談判已結束,石破茂態度強硬,表示絕不接受美國對日本汽車加征關稅。在日美經貿關系日趨緊張的背景下,日本政府意欲借訪問越、菲兩國加強日本與東南亞國家間關系,以增加對美談判籌碼,同時為擴大東南亞市場以抵消美國加征關稅的影響作準備。
二是制衡中國在東南亞地區影響力、牽制中國在亞太地區的正常維權行動。東南亞地區作為重要的新興市場,正逐漸成為大國博弈的重點。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互惠經貿合作的發展,中國在東南亞地區影響力日益提升。為此,日本政府積極加強與越、菲等東南亞經濟體的合作,試圖通過擴大在東南亞的投資規模和合作領域,擠壓中國在該地區經濟合作空間。同時,日本政府繼續炒作所謂“中國威脅論”,抹黑中國在東海、南海地區的維權行動,并提升日本與越、菲兩國的安保合作水平,以阻礙中國和平崛起進程。
由此不難看出,石破茂此次東南亞之行具有對美、對華的雙重指向性,從中亦可窺見日本外交的矛盾性。在對華政策上,日本政府一方面謀求改善對華關系,如近期派遣公明黨黨首齊藤鐵夫、自民黨干事長森山裕等政界要員來華訪問,欲推進中日戰略互惠關系,減輕其在對美關稅談判上的壓力;另一方面又將中國視為“對手”,阻遏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經濟影響力的發展,并對中國在東海、南海地區的正常維權行動進行無理指責,鼓動越、菲等東南亞國家對中國采取強硬態度。
在對美政策方面,日本政府亦表現出矛盾性。石破茂一方面將美國對日本汽車加征關稅視為“國難”,在開展對美關稅談判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強硬姿態,并欲借加強與越、菲等東南亞國家的關系,向美國施加外部壓力,增加對美關稅談判籌碼;另一方面又不斷展現其妥協軟弱的一面,對美釋放積極信號,配合美國的遏華戰略。
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矛盾性是其經濟與安保相分離政策的延續,也是日本政府“既要、又要、還要”慣性思維的體現。這種外交政策注定難以實現其既定目標。東南亞各國作為重要第三方市場,在推進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貿合作方面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東南亞地區經濟體量與市場潛力仍然相對有限。在特朗普政府不斷加強“關稅訛詐”背景下,東南亞市場難以滿足對外依存度較大的日本經濟需求。而且日本政府低估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間經濟互惠合作的潛力與韌性。炒作“中國威脅論”,不僅難以干擾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間的經貿合作,還將阻礙中日關系重回正軌。
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真正威脅是美國對世界各國的“關稅訛詐”,而非日本保守主義勢力所炒作的“中國威脅論”。因此,日本政府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從國家利益出發,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抵制美國的單邊主義行徑,避免重蹈1985年廣島協議覆轍。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