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互致賀電,熱烈慶祝中國和歐盟建交50周年。中歐高層互動也拉開了雙方一系列慶祝和紀念活動的序幕,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中歐關系有足夠的經驗去回顧過往,有足夠的韌性來把握當前,更有足夠的底蘊去塑造未來。
50年前,冷戰陰影仍籠罩歐亞大陸。中歐老一輩領導人不畏浮云遮望眼,展現出高超卓絕的政治智慧,彼此看重、相互期待,中國與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歐之間的相互接納成為打破東西方政治“鐵幕”的利器和開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前奏。40年前,中歐合作在經貿領域先行一步,雙方正式簽署《貿易和經濟合作協定》,中歐貿易、產業和科技合作進入快車道,成為促進共同發展、造福雙方民眾的強大紐帶。30年前,歐盟委員會通過旨在全面發展對華關系的《中國—歐盟關系長期政策文件》,雙方明確提出將中歐關系提升至更高水平的共同愿景。20多年前,在中歐關系升級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歐正式啟動戰略對話機制、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等一系列積極因素的推動下,中歐關系進入經濟利益高度關聯、政治交往高度頻繁、民間交流空前活躍的時期。10多年前,在習近平主席提出中歐作為當今世界“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重要論斷并對歐盟總部進行歷史性訪問的感召下,中歐關系獲得強大動力和明確指引,矢志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成為中歐之間的重要共識。50年后的今天,中歐之間不斷成就彼此的務實合作結出豐碩成果:中歐經濟總量超過世界1/3,雙邊貿易額從建交初期的24億美元增長到近8000億美元,投資額從幾乎為零增長到近2600億美元,形成了強大的經濟共生關系;中歐之間已建立起領導人定期會晤、五大高級別對話和七十余個各層級對話機制,政治互信政策協調渠道暢通;中歐文化、教育和科技交流頻繁,每年人員往來高達數百萬人次,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突破10萬列,成為雙方利益相融和民心相通的最直觀體現。
盤點雙方合作成果是為了更好地總結經驗、發現規律,為中歐合作應對當今世界的變亂交織提供定力、增添動力并貢獻智慧。作為探索現代化道路上的伙伴,求同存異、務實合作是中歐能夠在持續合作中成就彼此的金科玉律。中歐之間在歷史、文化和制度上的差異與生俱來,但50年來的密切關系證明差異本身并非合作的天然障礙,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的交往原則下,差異性反而是中歐之間彼此吸引、互通有無和相向而行的巨大動力。如果沒有差異性,中歐經貿合作就不可能形成差異化分工進而實現優勢互補,中歐政治互信就不可能在相互對話和交流的氛圍下達到既獨立自主又相互尊重的目的,中歐兩大文明就不可能在彼此欣賞相互借鑒的基礎上實現和合共生共同進步。就在中歐慶祝建交50周年之際,雙方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立法機構相互交往的限制,這意味著歐方對于中歐之間的差異性有了更加客觀和深刻的認識,并在推進對話交流、克服政治偏見方面展現出難能可貴的勇氣。
作為具有強大共生關系的經濟體,中歐正在夯實原有合作的基礎上不斷開拓新的合作領域,為中歐繼續成就彼此持續更新動力。中國的經濟發展曾受益于與歐洲的全方位合作,雙方形成了建立在資金、技術、市場和勞動力各要素間比較優勢上的互惠供應模式。在中國經濟穩定向前并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的新起點上,中歐在貿易、投資、產業和科技領域的合作需求有增無減。在世界經濟面臨脫鉤斷鏈風險和單邊霸凌威脅的背景下,中歐共同捍衛開放經濟和自由貿易的責任感與日俱增且責無旁貸。中歐重啟有關電動車征稅談判并有望達成共同解決方案,正是雙方決心排除各種干擾維護市場原則的強烈信號。
作為當今世界最具建設性作用的兩大力量,中歐關系具有戰略意義和世界影響,雙方可以通過持續合作的歷史經驗、現實案例和未來構想為國際社會以變治亂貢獻成熟智慧,為大國關系良性互動提供成功典范,并以此照亮世界前路、推動文明進步。只要堅持改進和完善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治理框架,堅守以和平護發展、以發展促和平的國際行為準則,中歐合作就能承擔起更大的國際責任,也能更有效地維護好雙方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良好國際秩序。
“所有過往皆為序章”。相向而行、彼此接近、共同進步是中歐關系上一個50年的主旋律?;诮涃Q合作、戰略溝通、政治對話和民間往來的中歐關系獨具韌性,其底氣是雙方在合作共事中不斷克服困難化危為機的智慧,其底色是在相互尊重中不斷發現彼此善待對方的深厚友誼。無論世界如何變化,形勢如何難測,中歐關系的下一個50年必將繼續在風雨兼程中見證友誼長存。(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