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復信中國丹麥商會負責人,信中高度贊賞丹麥在華企業對中國發展的信心,并強調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為的投資目的地”。這不僅是對中丹建交75周年的積極回應,更是中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的有力宣示。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政治博弈加劇的背景下,中國之所以能成為外商投資的優選,主要體現在理想的市場規模和產業體系、安全的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以及有為的發展機遇和開放共享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市場的“理想性”體現在不可替代的超大市場規模和產業鏈體系。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8.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5%,展現出強大的內需潛力。其中,新型消費表現尤其突出。作為外資企業在華的成功典范,丹麥樂高集團持續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樂高已在中國120多個城市開設了超過480家品牌零售店,成為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強大信心的縮影。此外,中國完整的產業鏈優勢也吸引著高端制造業來華深耕。自2019年投產以來,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年產量已達95萬輛,2024年在中國內地銷量創下超65萬輛的新高。而其在儲能、充電設施、輔助駕駛等領域與中國企業的廣泛合作,充分展現了中國產業鏈的深度和廣度。中國以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等新賽道為外資企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與發展空間。
第二,中國市場的“安全性”根植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堅實的制度保障。“安全”的投資環境源于黨中央統籌“兩個大局”作出的戰略部署,體現了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的決心和擔當。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中國始終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既通過擴大開放促進發展,又通過發展夯實安全根基,通過一系列頂層設計和制度創新,為外資企業在華發展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例如去年出臺的《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不僅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全面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更在電信、醫療等現代服務業領域實現重大開放突破,在政府采購活動中對內外資企業生產的符合標準的產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與孤立主義、保護主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始終秉持“不搞脫鉤斷鏈”的立場,依托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等高能級開放平臺,以制度型開放為核心,構建更具韌性、更加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為全球經濟復蘇與發展提供穩定的力量。
第三,中國市場的“有為性”表現在以開放姿態共享新發展機遇。中國始終堅持“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的理念,致力于將自身發展與世界機遇相聯通,不斷推進制度型開放,將高質量發展成果轉化為與各國共享的公共產品。在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開放高地,諸多制度創新也在轉化為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例如,百年藥企諾華制藥正以“中國速度”推動全球創新藥物加速普及;2024年進博會意向成交額達800億美元,展示了中國市場的強大吸引力和對外開放的深度誠意。今天的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更是“全球創新中心”,充分印證了“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的戰略價值。
丹麥作為最早承認并同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之一,建交75年來,中丹關系發展良好,兩國經貿綠色創新合作密切。隨著丹麥外交大臣拉斯穆森將于5月17日至20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愿雙方以此為契機,鞏固政治互信,深化務實合作,通過制度創新、市場潛力和產業升級,持續增強全球投資者的信心。“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今天,中國依然是那個能為世界提供確定性、為合作創造可能性的“有為之地”。(作者分別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金融開放與安全實驗室主任,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