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對俄羅斯態度為何由“曖昧”轉為“強硬”?
7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會見北約秘書長呂特。特朗普一改此前對俄羅斯的緩和姿態,公開表達對俄羅斯總統普京“非常失望”,直言與普京幾次通話“表面客氣卻毫無意義”“每次結束‘愉快對話’后,俄軍便會對基輔等大城市發動空襲”。
此番言論終結了特朗普政府執政半年來對俄羅斯的“曖昧態度”,或標志著美國對俄羅斯出現重大戰略調整。特朗普此次提出“對俄強硬”政策有兩項核心:一是發出最后通牒,威脅若在50天內俄烏無法達成和平協議,就對俄羅斯及貿易伙伴征收100%的懲罰性關稅;二是啟動“北約埋單”模式的武器輸送機制,向烏克蘭提供進攻性武器系統。
美對俄政策轉向,強硬路線或已成型
特朗普2025年1月就職后,曾試圖復制首個任期對俄“交易外交”,將結束烏克蘭危機作為核心外交目標。其多次宣揚“24小時解決戰爭”,初期甚至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為“無選舉的獨裁者”,試圖以減輕對俄制裁換取俄羅斯讓步停火。然而,烏克蘭危機的極度復雜性與殘酷現實擊碎特朗普“和平締造者”的幻想。
俄烏雙方不僅未能達成停火協議,且戰爭有蔓延失控之勢。根據2025年6月的聯合國數據,當月沖突中的平民傷亡達三年峰值,共有232人死亡、1343人受傷。因此,4月以來,特朗普對俄羅斯的態度開始有所轉變,其公開表態從呼吁俄方“停止攻擊”升級為對普京的“憤怒指責”。此次以關稅武器發出最后通牒,顯露其談判路線的徹底失敗。
與“關稅恫嚇”相比,此次同步推進的軍援政策更具實質威懾力。特朗普宣布,將向北約提供“最頂尖武器”,包括可“數日內”運抵烏克蘭的愛國者導彈系統,并明確要求歐洲承擔全部費用。德國、芬蘭、丹麥等八國已啟動采購程序,形成新型“有償援助”鏈條:美國軍工企業生產裝備→北約盟國支付賬單→武器經北約協調入烏。此舉可謂“一舉兩得”,既規避了美國國內納稅人負擔,又為烏克蘭解“燃眉之急”。
多重原因促使特朗普對俄政策轉變
美國對俄政策急轉背后,是其“戰略欺詐”失敗后的應激反應。特朗普執政初期設想以減輕制裁換取俄方妥協,但未料到彼此訴求嚴重對立。俄方堅持領土變更及歐洲安全框架重構等核心訴求,觸及美國的戰略底線。特朗普對“調解烏克蘭危機”盲目自信,除抱怨“全怪拜登”以及呼吁雙方盡快停火之外,并無備選斡旋方案。因此,俄美首腦通話無果而終,烏方發動“蛛網”行動打擊俄羅斯戰略轟炸機,美方在外交上陷入被動。特朗普半年的外交努力僅證明“俄方拒絕讓步”。因此,特朗普被迫重拾“極限施壓”舊術,此番通過“關稅通牒”與次級制裁威脅,希望以經濟手段施壓俄方回到談判桌。
對俄“極限施壓”的另一面依然是“甩鍋”歐洲盟友。特朗普將北約視作“支付武器的提款機”,其新援助模式實現“一石三鳥”。
一是,歐洲國家支付援烏武器費用,而美國軍火商獲取了新訂單。美國陸軍借機將愛國者導彈采購目標從3376枚上調至13773枚,潛在訂單價值超13億美元。
其次,通過軍事援助綁定6月北約峰會各國國防開支占GDP5%的承諾,武器轉售加速資金回流美國軍工復合體。呂特稱,德國、芬蘭等出資國需持續購買美制裝備填補軍援空缺。
第三,美國以“協調者”身份規避直接沖突風險,同時牢牢掌控對烏軍援主導權。俄羅斯總統發言人佩斯科夫表示,美國此番操作并沒有改變任何實質內容,這種做法“純屬生意”。
此外,特朗普同樣加深了對烏克蘭的戰略掠奪。暫停軍援期間,美方迫使烏方接受礦產開發協議,此番恢復援助實為“杠桿兩頭加壓”:在戰場層面,烏軍獲得“愛國者”導彈暫緩危機,但遠程打擊武器交付滯后,難以扭轉戰場形勢。在經濟層面,美國通過“有償援助”機制將債務鏈植入烏克蘭重建進程。澤連斯基與特朗普通話后聲稱“高效合作實現和平”,表明烏方對美戰略依附加重,為獲取軍援不得不出讓更多戰略利益。
美戰略短視終將失道寡助
從高調預告到14日公布對俄施壓政策,特朗普政府看似“凌厲”的組合拳,實際上暴露出對俄羅斯反制手段的“枯竭”。首先,俄羅斯已被排除SWIFT系統且能源貿易轉向本幣結算,關稅大棒的實際效力存疑。當前,美俄年貿易額僅35億美元,尚不足中俄貿易額的3%。所謂100%關稅威懾,難以獲得顯著效果。其次,即便特朗普政府推動更激進的《2025年制裁俄羅斯法案》,擬對從俄羅斯進口油氣和其他能源產品的國家征收高達500%能源關稅,其執行也面臨雙重困境:其技術上難以追蹤脫離SWIFT系統的俄羅斯能源交易,同時在經濟上可能引發其他國家對美反制的連鎖反應。
美國將和平進程壓縮為50天倒計時,以關稅替代外交智慧,用武器輸出替代安全保障,顯露其戰略格局的狹隘。“全球南方”國家目睹美國對烏克蘭戰略資源的索取、對主權決策的干涉,更加警惕“基于規則的秩序”背后的掠奪本質。當歐洲被迫承擔軍費而烏克蘭“抵押”未來時,美國計算的仍是軍火利潤與選票收益,這終將消耗其最后的地緣政治信譽。(作者系中國網特約評論員葉世芳)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