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第二屆中拉人權圓桌會議日前在巴西圣保羅舉辦。本次會議共有來自中國及拉美和加勒比地區20個國家的130余位人權領域官員、專家學者代表就數智時代的人權保障及環境、氣候與人權,中拉對全球人權治理的貢獻等議題展開討論。許多嘉賓都認為,擺脫西方國家對于人權問題的界定,建構自身對于人權發展的定義迫在眉睫。本期“環球圓桌對話”選取部分嘉賓的精彩發言,供讀者參考。
高文勇:巴西弗魯米嫩塞聯邦大學法學院教授、知名中國問題專家
拉斐爾·布拉西爾:巴西國會金磚國家議會前線高級顧問
胡安·莫加拉:智利人權領域非政府組織“無國界人權”主席
何廣思:阿根廷拉努斯國立大學當代中國研究課程主任
中拉應攜手打擊數智時代的“假新聞”
【巴西】高文勇
我們正處于一個百年未見的大變局中,國際學術界已經意識到,二戰結束后構建的全球治理體系正向新的全球治理體系轉型。在此背景下,中國同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正在尋找一條新路,建立新的治理體制。在這個轉型的時代也存在著很大的風險,其中一個危機是極右翼的崛起,并且它跨越了多個國家,對很多民族制度構成威脅,同樣也威脅著人權事業。極右翼組織散播仇恨言論,推行霸權主義,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制造假新聞和假信息,形成了一種系統化的攻擊。
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之間的合作則為蹚出新路創造了機會。在這條新的路徑中,全球南方特別關注社會的不平等現象以及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中拉兩個地區有著共同的價值觀,人權觀也是高度相近。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都堅持人權與社會權利、經濟權利、環境權利不可分離。我們還有著中國—拉共體論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金磚機制這樣的合作平臺。長期以來,中拉一直在促進雙方的投資,這些投資實質上也強化了人權。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認為人權不再是一種空泛的概念,而是必須貫穿在日常生活中。
在此次討論會上,不少人談到了數智發展帶來的諸多風險,有些觀點認為這些風險和問題可能會讓我們再次經歷一個殖民時代。但我認為,在數智領域的合作是必要的,中國在數字化方面走在世界前沿,并且愿意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開展合作,尊重每個國家的文化背景。每個國家都應秉承開放的心態,建造一個開放性、包容性和透明的數字世界。有足夠的空間讓我們推進關于數據保護、人工智能的相關法律。
與此同時,近期有巴西媒體在報道中指出,ChatGPT在民族問題上已經在用算法“編故事”,其中有一些還涉及到中國的民族問題。因此,我認為中國和拉丁美洲國家應尋求與西方不同的新的治理方式,推動中拉兩個地區在哲學、藝術等領域文化事業的發展,并共同打擊假新聞和假信息。
現如今,我們走到了一個歷史的交叉點,保守主義、不公平現象以及仇恨言論等問題日益猖獗,但我們可以走出一條和平、團結的發展之路。在這里,我要特別提到中國的“數字一帶一路”,我們也可以把這一計劃帶到拉丁美洲來。
中國是當代保護人權的典范
【巴西】拉斐爾·布拉西爾
巴西和中國鞏固了對雙方都卓有成效的戰略合作關系。正如我去年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所闡述的那樣,中巴兩國共同發聲,主張在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過程中,必須考慮新興國家的正當利益和需求,以創造一個更加繁榮和公正的未來。通過倡導多邊主義,巴西和中國都堅持認為,全球治理體系亟需改革,以促進和平與可持續發展。
通過重要的多邊機構,比如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我們實現了全球南方國家間合作的理想。例如,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最近批準了近70億美元用于將在巴西實施的29個項目。金磚合作機制無疑證明了擁有不同文化和傳統的國家可以攜手共進。其成員數量的擴大,清晰地彰顯了這一戰略合作機制的成功。
目前,巴西的電力結構中約89%由可再生能源構成,包括水電、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因為巴西的發展進程正以可持續的方式推進,這一比例值得慶賀。近年來,太陽能和風能在巴西的發展勢頭迅猛。在激勵措施和投資不斷增長的推動下,這些能源幫助降低了巴西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并使巴西的能源結構實現了多元化。
中國為巴西可再生能源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眾所周知,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政府已在全球投資了許多重要的基礎設施項目。巴西也有多個重要項目從中獲益。作為一名巴西人,我希望巴西能對中國資本更具吸引力。巴西保障了制度環境的穩定性和法律的安全性,但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其中的關鍵就是可預期性。中國也計劃進一步投資能為巴西帶來社會和環境效益的項目。
具體就本次討論會的核心議題而言,巴西和中國都認為,人權的實現應通過滿足人民真實渴望的社會進步來達成,而非依靠捍衛模糊且主觀的原則。
我想以中國作為當代尊重和保護人權的國家典范。我近期剛從這個偉大的國家回來,親眼見證了中國在諸多領域都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在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度,從北到南,我看到了那里的人民團結奮進并為此深感自豪。中國的鐵路運輸系統有著令人驚嘆的水平。此外,即便在中國的最大城市,也有著令人欽佩的治安水平,以及為全體公民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醫院網絡。
在可持續發展與經濟增長方面,巴西和中國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世界的榜樣。我想強調的是,緊密聯結中巴兩國的紐帶牢不可破。我們的人民因一個共同的強大理念而團結一致,即建立互利共贏、富有成效的長期伙伴關系。我們堅信,可持續發展與人權理念緊密相連,因為每個人都應享有在健康、平衡的環境中實現經濟繁榮的權利。
歪曲中國人權進步,拙劣又荒謬
【智利】胡安·莫加拉
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中國始終將“依法保障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證公民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作為重要的治國理念。這不僅賦予中國討論人權的政治與道德權威,更使中國能夠積極推動并支持相關倡議,在全球范圍內促進新機構的建立,以保護最弱勢群體的生命和基本權利。
1948 年《世界人權宣言》正式簽署,隨后多個國際機構相繼涌現,旨在監督各國對該宣言內容的尊重與執行情況。 77 年后的今天,我們發現這些機構不僅未能履行使命,反而淪為背后金主大國的工具——它們發布的報告偏聽偏信,專門攻擊和貶低那些在人權制度建設方面取得顯著進步的國家,中國就是典型受害者。
就此而言,那些試圖歪曲和掩蓋中國在人權領域取得的進步及其對世界和平所作貢獻的行為,既顯得拙劣又荒謬可笑。對我們來說, 強調這些進步尤為重要,因為中國確實為其他國家樹立了典范。
作為人權捍衛者,我們肩負著重要使命:必須加強國際協作,在全球范圍內堅決捍衛人權,共同應對那些妄圖肆意干涉他國內政,踐踏人權, 犯下反人類罪行,甚至威脅揭露其暴行的正義之士的人。
值此關鍵時刻,盡管前路艱險,但秉持真理、堅守原則與良知的人們必須團結一致,向世界證明這些霸權主義者——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言,不過是“紙老虎”。因為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而勝利必將屬于正義、真理和世界各國人民。
全球人權事業發展需要“共贏”模式
【阿根廷】何廣思
實現全體社會成員充分享有人權,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這一夢想正逐漸成為全人類的共同承諾和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
從空間維度及地理角度來看,歷史文化、社會制度以及發展階段差異使人權表現形式和實現路徑各有不同,但其本質上植根于共同需求 ——中國與拉丁美洲社會等多元文化體皆可體現這種共性。盡管相距甚遠、文化迥異,但是這些地區在爭取人權有效性方面立場一致,反而形成了價值與利益的共同體。作為發展中經濟體,二者的需求高度相似。縱使相隔萬里,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地區在全球人權治理方面卻有相似的訴求。如今,盡管幾乎每天都會出現阻礙,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仍在逐步深化,這一歷史趨勢不可逆轉。
在人權辯論中提高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并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已成為在新時代背景下構建人權全球治理新愿景的緊迫任務。中國在人權實踐中取得了非凡成就,這些成就隨著中國受到西方某些群體的政治攻擊而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并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權發展鋪平了道路。同時,中國也以全球事業為目標,因為中國在全球責任金字塔中崛起,在這個并非所有人的聲音都能被恰當聽到的多極化格局中,代表了弱勢經濟體的聲音。中國始終堅持為促進全球人權事業發展貢獻思想和方案,并致力于改善當前治理框架。這一進程不僅將改善中國人權的發展狀況,更將產生“美美與共”的聯動效應,最終形成全球人權事業發展的“共贏”模式。
在尋求互利共贏的全球框架時,即在設計人權的全球治理框架時, 我們不應該爭論哪種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最好,而應該堅守和弘揚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觀,防止人權成為政治霸權的工具。在探索這條道路的同時,必須切實保障人權,正如中國學者所言, “人權保障沒有‘最優’的方案,只有‘最適合’ 的方案”。一些現代化風險既表現出挑戰的全球性,更需要以全面合作思維來應對人類的共同課題。
全方位推進全球人權治理,已經是全球化背景下人權文明演進過程中的必然趨勢。一種包含“共享”特征的“共存心態”既塑造了中國人際交往的方式, 也深刻影響著中國與世界的互動 。從這個角度來看,全球人權治理的多樣性和利益訴求被視為典型的實踐背景。在實踐過程中,必須融合各項差異。當發展合作與全人類權益保障成為共同事業時,世界相互關聯與相互依存的程度便與日俱增。
潛在的融合途徑之一在于加強南南區域與跨區域的合作機制。這些平臺可以側重于過去被霸權方式邊緣化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以及與可持續發展、氣候正義和數字包容性相關的議程。例如,通過中國—拉共體論壇,拉美國家與中國之間的協調可以促進這些全球空間的制度化。同樣,堅持互不干涉國家主權和尊重國家發展模式等共同原則,可以為更公平的治理提供規范性基礎。
中國已著手解決絕對貧困這一歷史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建立了世界上最全面的教育、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體系之一。即使不是最全面的,也是最具有普惠性的體系。拉丁美洲正高度關注這一進程,因為可以從這些政策中找到其迫切尋求的解決方案。同樣, 為了避免盲目行事,必須承認的是,拉丁美洲地區及其學者雖然經常批評“全球北方”如何向南方強加規范,但這些批評所依據的研究往往僅是基于北方國家的資料來源 。
必須從政治層面上努力縮小與中國等經歷了類似過渡的經濟體之間的文化差距。與那些制度實踐步伐更加堅實的國家攜手合作,例如中國,有望在規范領域催生極具價值的創新。鑒于中拉兩個經濟體在反對種族主義以及發展基本權利普遍性原則等全球人權需求方面高度契合,二者可以將各自的經驗貢獻給這一共同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