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首輪“大罷免”慘敗,激進“臺獨”遭民意反噬
當24席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都挺過“罷免風暴”,這場被賴清德包裝成“抗中保臺”行動的政治豪賭,最終以民進黨遭遇重挫告終。其不僅未能動搖在野陣營根基,反而催生了臺灣民眾對民進黨“綠色恐怖”的不滿。在民進黨傾全黨之力動員、操弄“反中”情況下,臺灣民眾依然用選票說“不”。
民進黨發起的首輪“大罷免”被“零封”,是其慣常操弄民粹主義遭反噬的體現,是其走極端路線必然付出的代價。此次罷免行動從發起之初就陷入嚴重的正當性危機。將去年剛當選的立委動輒扣上“親中賣臺”的罪名,卻提不出任何具體事證,這種“為罷免而罷免”的操作,暴露了其政治清算的本質。臺灣“立法機構”負責人韓國瑜此前所稱的“政治大屠殺”并非虛言,綠營四處發放丑化藍委的傳單、在公共場合撒冥紙等行徑,已超出民主監督范疇,淪為赤裸裸的人格毀滅。這種仇恨政治的蔓延,最終觸發了臺灣社會的強烈反彈。
民進黨高估了“反中牌”的邊際效應。賴清德團隊把日常政策辯論都扭曲為“統獨對決”,這種極端化操作在風災善后不力、民生凋敝的背景下顯得尤為荒誕。當民眾需要政府解決缺電、通脹、出口衰退等實際問題時,綠營卻沉迷于制造“紅色恐慌”,這種政治錯焦必然引發反彈。此前馬英九基金會關于“賴17條”修法的警告并非危言聳聽。此次罷免若成功,民進黨確實可能推動更具挑釁性的“法理臺獨”動作。但臺灣民眾用選票表明,他們拒絕將臺海推向戰爭邊緣。美國在臺協會(AIT)事前對“大罷免”保持沉默,也反映美方對賴清德激進傾向的擔憂。這種內外制約形成的“戰略護欄”,使民進黨難以肆意操弄“仇中牌”。投票結果顯示,不僅傳統藍營選民集體出動,大量中間選民也以“教訓票”表達不滿,表明民進黨操弄“臺獨”已不得人心。
此次反罷免的投票率較高,折射出臺灣民眾對政治惡斗的集體厭倦。在臺南,果農面對風災倒伏的果樹怒斥“政客只關心罷免”;在新竹,科技業者擔憂政治動蕩影響投資環境;在臺中,中小企業主抗議新臺幣升值蠶食利潤。這些聲音共同構成對民進黨“政治掛帥”的嚴厲批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世代在此次投票中表現出明顯的務實傾向,顯示所謂的“天然獨”世代并非鐵板一塊。
臺灣經濟數據的慘淡更強化了這種民意轉向。第二季度臺灣GDP增長率降至1.45%,出口連續三個月負增長,兩岸貿易占比卻逆勢升至42.3%。當民眾意識到若兩岸關系惡化,臺灣經濟將遭遇更嚴重沖擊時,綠營描繪的“脫中神話”自然破滅。當“抗中”無法轉化為“保臺”的實際收益,意識形態狂熱的支持基礎必然萎縮。從具體數據看,兩岸民間交流的韌性超乎預期。盡管民進黨設下重重障礙,上半年,兩岸婚姻登記數仍同比增長12%,大陸臺商招聘會參與企業數創三年新高。這些事實表明,當民進黨政客鼓噪兩岸“脫鉤”時,臺灣民間仍堅持理性選擇。此次“大罷免”的失敗,可視為對這種“沉默交流”的間接肯定。
首輪“大罷免”的慘敗將使民進黨陷入更嚴峻的執政危機。臺灣“立法機構”席次未變,意味著賴清德政府將繼續面對“雙少數”困境,而藍白陣營在共同抗罷過程中形成的戰術默契,可能發展為更穩固的反對聯盟,這將是未來島內政治的一個重要動向。尤其是民眾黨支持者以“替柯文哲出氣”為動機的高投票熱情,顯示第三勢力已找到撬動藍綠對決的支點。這種在野力量的整合,將使民進黨未來在“勞基法修正”、能源政策等重大議題上寸步難行。
同時,首輪“大罷免”慘敗的結果也將沖擊民進黨的黨內權力結構。蔡英文在敗選后冷淡表態,陳其邁等“地方諸侯”與賴當局保持距離,暗示民進黨內派系矛盾或將浮出水面。隨著2026年縣市長選舉提名戰打響,“英系”“正國會”等非賴系勢力勢必挑戰賴清德的領導權威,使其出現“內外交困”的情況,蕭美琴等潛在競爭者也可能借機積聚能量,使民進黨提前進入“后賴清德時代”的權力重組。
此次民進黨“大罷免”行動的慘敗,表明其“抗中保臺神主牌”正在逐漸失效,激進“臺獨”路線越來越不得人心,迫使其必須調整論述策略,否則將在2026年地方選舉再嘗苦果。其次,藍白陣營的合作進入實操層面,雙方在立法機構監督、地方選舉的戰術配合,可能重塑島內政黨格局。
值得警惕的是,民進黨也可能轉向更隱蔽的“文化臺獨”操作,或通過“轉型正義”等名義繼續政治清算。而國民黨能否把握契機推動改革、民眾黨如何避免被邊緣化,都將影響臺灣政治的健康發展。但無論如何,此次投票結果已傳達出一個清晰的信號,即臺灣民眾更關心民生福祉等實際問題,而非無休止的政治惡斗。(作者系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湖北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院長助理熊興)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