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介入臺灣”?奉勸英方不要為他人火中取栗
近日,英國國防大臣希利在與澳大利亞副總理馬爾斯會面時表示,如果因臺灣問題爆發沖突,英國準備在太平洋地區參戰。輿論普遍認為,這是英國官員近年來在涉臺問題上作出的“最強硬表態”之一。
希利在涉臺問題上大放厥詞,與英國工黨政府此前對華相對務實的政策和英國自身利益不符。斯塔默政府上任初期,對此前保守黨政府對華強硬態度作出調整,主動推動中英恢復接觸,雙邊關系務實面顯著上升。2024年10月,英國外交大臣拉米訪華,推動中英關系回暖。2024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巴西G20峰會期間會見英國首相斯塔默,共同引領中英關系走向健康穩定發展的新篇章,標志著中英關系的全面重啟。在元首外交牽引下,2025年,英國財政大臣里夫斯、能源安全與凈零排放大臣米利班德、國防參謀長拉達金等高官相繼訪華,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外交部長王毅等中方高級官員也率團訪英,中英關系回暖態勢較為明顯,也為全球務實合作、和平發展注入了暖意。
不過,英國對華政策的消極傾向仍存在。英國部分政客頻頻操弄臺灣議題,在事關中國核心利益問題上“踩紅線”。2024年12月,英國下議院通過所謂“臺灣國際地位”動議,錯誤解讀聯合國相關決議對臺灣問題的界定,炒作臺灣相關議題。2025年,英國政府縱容部分工黨議員公然竄訪中國臺灣,向“臺獨”分裂勢力發出錯誤信號。
此外,英國向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周邊投送軍力的野心不死,持續擾亂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英國不僅派出海軍巡邏艦肆意穿行臺灣海峽,還派出“威爾士親王”號航母打擊群再次挺進亞太地區,與美國、印度等開展聯合演習,赴澳大利亞參加19國“護身軍刀”聯合演習。近日,英國出臺的“對華政策評估”、《國家安全戰略》也在提及中國時有諸多負面表述。
希利展示所謂“最強硬姿態”,表明當前英國相當一部分人仍未徹底摒棄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并未秉持正確的對華認知,視中國為“挑戰”甚至是“威脅”。這種錯誤認知也將持續破壞中英合作的友好氛圍、影響雙邊關系,對“印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更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同時,這也體現出英國工黨政府受美國政策影響依然很深。上臺以來,斯塔默政府有意將自身定位成“中美之間的對話者”,在維系英美特殊關系的基礎上保持對華接觸,力圖在大國競爭中實現英國利益最大化。6月,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選擇在英國倫敦舉行,與英方的自身定位有一定關系。但事實上,英國在中美之間并不等距,維系與美國的盟友關系仍是英國外交與安全的重中之重。英國智庫查塔姆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于潔也指出:“就對華外交政策而言,美國對英國的影響遠大于歐洲大陸”。因此,中英關系未來仍有可能受到美國因素的負面影響,面臨一定的挑戰與波折。
中英是戰略伙伴而不是競爭對手,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合作共贏應該成為中英彼此交往的底色。希望英方能夠樹立正確的對華認知,理性對待分歧,排除影響雙邊關系健康發展的干擾與雜音,珍惜并延續中英關系來之不易的暖意。(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安全項目負責人呂蘊謀)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