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加沙人道困局更需國際社會采取實質行動
近期,法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相繼宣稱,若以色列不終結加沙地區的人道主義危機,將承認巴勒斯坦國。自新一輪巴以沖突在加沙地帶爆發以來,該地區的人道主義狀況急劇惡化,平民傷亡眾多,基礎設施遭受嚴重損毀,食品與醫療物資極度短缺。國際社會呼吁停火并改善人道狀況的呼聲日益強烈。
在此背景下,多個國家以承認巴勒斯坦國為籌碼,試圖促使以色列調整其在加沙的軍事行動策略。然而,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地位僅屬于政治層面的表態,若缺乏實質性的配套舉措,此類表態難以打破當前加沙地區面臨的人道主義困境。
類似的外交博弈在巴以問題上并非首次出現。在既往的巴以沖突升級階段,國際社會曾多次向以色列施加壓力,敦促其停止軍事占領行為、保障人道救援。也有部分國家以采取外交舉措相威脅,試圖促使以色列轉變立場并改變行動。然而,以色列基于自身安全考量及地緣政治戰略因素,多次對各國的施壓展現出強硬的抗拒態度。歷史過往表明,國際社會的道義譴責若缺乏實質性的約束措施,往往淪為象征性表態。只要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否決權依然穩固,只要西方國家對以色列的軍售合同持續不斷,外交警告就注定難以發揮實際作用。這種缺乏實際行動支撐的施壓政策,對以色列來說也僅僅是“紙老虎”。
以色列之所以實施禁止國際人道主義物資進入加沙的舉措,其背后存在多重動機。在安全維度上,以色列認為哈馬斯借助人道物資輸送通道獲取軍事資源,故而對進入加沙的物資加以嚴格管控,旨在切斷哈馬斯可能的軍事補給路徑。從政治戰略層面考量,以色列試圖通過限制加沙地區的物資供給來從根源上削弱巴勒斯坦人在當地的生存根基,為其未來在加沙地區實現政治主導奠定基礎。此外,以色列內塔尼亞胡政府承受著來自國內極右翼政黨的壓力,持續對外部保持強硬姿態是他鞏固執政聯盟的關鍵策略。在上述安全邏輯的驅使下,以色列通過系統性破壞巴勒斯坦基礎設施,大大增加了其經濟重建的難度,迫使加沙地區人口大規模遷移,進而加劇了該地區的人道主義危機。
面對加沙的人道主義災難,國際社會的譴責聲浪持續高漲。聯合國大會多次通過決議呼吁停火,人權理事會也多次啟動機制調查以色列的戰爭罪,歐盟則對以色列的武器出口進行審查。然而,這些努力始終未能轉化為對以色列有效的實質約束。美國作為以色列的關鍵盟友,多次在聯合國安理會行使否決權,阻礙了國際社會通過具有強制力的決議;歐洲國家在軍事出口等方面與以色列保持聯系,導致在巴以問題上難以形成統一的立場;國際法院等國際法機構缺乏強制執行機制。因此,國際社會對以色列的約束力因各方利益博弈、地緣政治復雜性及有效機制的缺失而被顯著削弱,難以從根本上改善加沙的人道主義困境。
展望加沙地區的未來,若國際社會依舊停留在“譴責式關注”層面,加沙的前景堪憂。在政治領域,倘若人道主義危機持續加劇,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別將喪失通過談判爭取自身權益的關鍵籌碼。從經濟維度來看,加沙當前本就脆弱的經濟體系將因封鎖而陷入全面癱瘓,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將失去最為基礎的物質支撐。生存條件的惡化可能會讓巴勒斯坦青年的前景更加迷茫,極端主義勢力或將借此機會滋生蔓延,進而成為未來地區暴力活動的土壤。此外,加沙沖突的外溢效應將更為顯著,給整個地區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要真正改善加沙現狀,國際社會需要實施系統性、實質性的行動方案。唯有凝聚國際共識,通過外交、經濟等多維手段形成對以色列的剛性約束,推動巴以雙方重返政治談判軌道,切實落實聯合國相關決議,保障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權益,才有可能真正改善加沙的嚴峻形勢。這要求主要大國,尤其是美國,停止對以色列的單方面外交庇護,支持并執行聯合國安理會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決議,支持部署國際維和人員以保障人道走廊的暢通、監督停火并啟動和談的政治進程。
然而,當前國際政治格局異常復雜,各方利益訴求差異巨大,實現這一目標將面臨重重困難。只有當“承認巴勒斯坦國”不再局限于外交辭令,當國際社會的譴責轉化為具體施壓手段時,加沙地區才能真正迎來曙光。(作者系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智庫研究員舒夢)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