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何沒能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
7月3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控訴印度“關稅過高、存在諸多非關稅壁壘”,且從俄羅斯大規模購買武器和石油。因而美國將從8月1日起對印度征收25%的關稅,并將針對印俄之間的貿易聯系額外實施“懲罰”。這一稅率相比4月美國宣布對印度征收的對等關稅僅降低1%,標志著歷時數月的美印貿易談判最終未能在8月1日的大限前達成共識。
今年4月,在特朗普宣布對全球50余個國家和地區實施“對等關稅”后,印度是最早一批與美國談判的國家之一。印度外長蘇杰生曾多次樂觀表示,兩國貿易談判將取得“圓滿成果”。然而在歷經五輪談判后,這對“好朋友”卻連一份小型貿易協議都未達成,其背后緣由值得深思。
兩國談判無果,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印度不愿意在農產品、乳制品等關鍵產品的市場準入問題上對美國妥協。在關稅談判中,特朗普一向十分強硬,如要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就必須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美國設定的條件——擴大市場準入、從美國增加進口等。此前與美國達成協議的日本、韓國、印尼等國均對美國作出極大程度妥協——日本甚至同意了此前從未松口的“增加美國大米進口”條款。然而,印度國內政治局勢決定其難以在農產品、乳制品等關鍵領域對美國妥協。
在2014年和2019年,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曾兩次以壓倒性優勢贏得大選,組建極為強勢的政府。然而在2024年大選中,印度人民黨卻僅取得543席中的240席,只能依賴盟黨取得過半席位。這也使其政策更多受到國內政治掣肘。農產品和乳制品則恰恰由于其高度政治敏感性而令莫迪不敢輕易對美國讓步。
就農產品而言,印度農業依然以小農經濟為主,大量農民依靠農業生產維持生活。如果印度放開進口質優價廉的國外農產品,將對其農業造成毀滅性打擊。為保護農民生計,印度政府長期對農產品實施保護性貿易政策,這已形成政治慣例。如果當前在任的莫迪政府輕易改變這一政策,不僅將會動搖其選民基礎,亦將受到反對黨的圍攻和詰責。
牛奶等乳制品在印度不光是食品,更承載了民眾的宗教情感。在印度教中,牛奶代表“純凈和神圣”,并被廣泛用于宗教儀式之中。因而印度教教義要求只給奶牛喂素食,以保證牛奶的“純潔性”。而美國奶牛多喂食豬血、骨粉等動物性飼料,這對印度教徒而言極難接受。而莫迪率領的印度人民黨正是以捍衛印度教“法統”為其意識形態的核心。如其放開美國乳制品進口,相當于“背叛”自身的思想母體。
從更深層次意義看,美印未能達成貿易協議,核心因素在于印度希望堅持戰略自主傳統,不愿對美國“無底線”妥協。
在印度看來,雖然美國是其應對中國“地緣挑戰”、實現大國崛起必不可少的“伙伴”,但這并不意味著其甘當美國“小伙伴”“馬前卒”,而是要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發展美印關系。印度可以為維護美印關系作出一定讓步和妥協,但這種讓步是有限度的,一旦觸碰印度“底線”,印度則將“依自身利益行事”。這一原則不僅適用于經貿領域,也貫穿于印度外交政策的方方面面。在烏克蘭危機、伊朗問題等諸多國際熱點問題上,印度就采取與美國不同乃至相反的立場。這也是特朗普對印度高度不滿,威脅實施“懲罰”的重要原因。
然而,印度堅持原則亦要付出代價。25%的高稅率勢必會對美印經貿關系乃至印度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美國是印度最大出口市場,2024—2025財年,印度對美國商品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19.78%。8月1日后,與越南、印尼、泰國、孟加拉國等其他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相比,印度對美國出口稅率將超出5—6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其產品將很難在對美國出口競爭中占據優勢。特別是在皮革、紡織品等出口競爭較激烈的領域,印度將受到更大沖擊。據野村證券估計,美國對印度加征25%的高關稅將使印度經濟增速下降0.2%。
在關稅之外,特朗普威脅對印度實施的“懲罰”措施亦是懸在其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對于“懲罰”的具體內容,特朗普并未過多解釋,因而目前尚難評估其對印度經濟可能造成的影響。但可以確定的是,“懲罰”威脅將嚴重影響國際社會對美印經貿合作的前景預期,這亦將對印度經濟發展造成一定沖擊。
盡管美印在8月1日前未能達成貿易協議,但雙方并未放棄談判努力。8月底,兩國將在印度舉行新一輪貿易談判,力爭在今年秋季之前達成一項全面的貿易協議。然而,鑒于特朗普和莫迪均堅持“以我為主”的行事風格,美印貿易協議談判將注定是一個漫長且充滿反復的過程。(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瑟)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