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向變了?美盟友集體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的背后原因
近期,法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先后表態,考慮借今年9月召開聯合國大會的契機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并為此設定具體條件和時間表。此外,澳大利亞、新西蘭、葡萄牙等國外長還簽署聯合聲明,表達“愿意承認或積極考慮承認”巴勒斯坦國的立場,這預示著傳統的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的盟友集團內部,將迎來一場支持兩國方案、支持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的新浪潮。
這將是美國盟友在巴以沖突以及巴勒斯坦問題上政策風向的重大轉變。歷史上,加拿大以及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長期與美國保持一致,支持以色列的立場,為其提供援助和保護。本輪巴以沖突爆發后,英、法、加等國初期也支持以色列所謂“自衛權”。但隨著時間推移,他們逐漸不滿美國對以色列“一邊倒”的偏袒,公開指責美以的巴勒斯坦政策,并向以色列施壓,要求其停止軍事行動,呼吁落實兩國方案。
究其原因。首先是加沙地帶人道主義災難不斷惡化,給西方國家帶來緊迫的國際輿論壓力。自2023年10月以來,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已造成60000多人死亡,其中婦孺所占比例超過一半。2025年3月初停火協議破裂,以色列進一步收緊了對加沙的全面封鎖,導致聯合國援助行動受阻,加沙日漸淪為“全球最饑餓之地”。美以支持私營組織“加沙人道主義基金會”單方面接管物資分發,人為制造稀缺,不僅未能實施應有的救濟,反而制造了“死亡陷阱”,自5月底以來,已造成至少1300多名巴勒斯坦人在尋求食物時被殺害。這引發了國際社會的憤怒,聯合國指責以色列將饑餓“武器化”,稱加沙地帶的慘狀是“一場挑戰世界良知的道德危機”。在這種情況下,英、法等國若延續此前政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都會被視為是對以色列的支持,將為此付出國際形象和國際聲譽受損的代價。
其次,巴以問題在西方國家日益意識形態化,各國政府不得不考慮對外政策與國內政治的聯動效應。法國擁有歐洲最大的猶太族群和穆斯林族群,新一輪巴以沖突導致國內族群矛盾激化、反猶事件激增,且左翼和極右翼政治勢力在巴勒斯坦問題上尖銳對立,借機向政府施壓。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承認巴勒斯坦國,既為安撫穆斯林選民,也為拉攏中左翼陣營平衡極右勢力。英國政府承受來自國內民眾和議會議員的壓力,近期已有230多名議員和約1/3的內閣成員聯名,要求首相斯塔默支持兩國方案、承認巴勒斯坦國,并敦促英國在沖突中扮演應有的“歷史角色”。加拿大與其他西方國家類似,國內政黨立場和民意圍繞巴以沖突嚴重撕裂,此時回調過往親以立場,也有維持國內政治基本平衡之意。
最后,西方國家尤其是歐洲各國在巴以問題上轉變態度,是其與美國在中東利益分歧的必然結果。歐洲雖是美國的戰略盟友,但在中東地區與美國利益并不完全相同。近年來,雙方隨著地緣政治變動分歧進一步擴大。歐洲急需一個穩定的中東,以平衡烏克蘭危機帶來的安全威脅與能源供給壓力;美國則想借此輪沖突在中東建立一個由美以聯盟主導的“新秩序”,因而支持和縱容以色列的激進政策,導致地區動蕩不休。歐洲國家意識到美國“偏袒”以色列的政策無法實現地區和平,寄望于重啟兩國方案,推動加沙停火、巴以問題回歸政治解決軌道,扭轉暴力延宕的趨勢;另一方面,歐洲也想抓住美以國際聲譽跌入低谷之機,在中東和平進程中發力,表明歐洲立場、重塑地區影響力,為日后在中東進一步推進符合歐洲利益的議程作鋪墊。
雖然有輿論批評英、法、加等國表態承認巴勒斯坦國的象征意義大于實質意義,但其作為美以傳統盟友,立場的調整客觀上將加劇美以外交孤立和決策壓力。若相關時間表能如期推進,將改變七國集團對巴勒斯坦國“零承認”的現狀,并使美國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的“絕對少數”。從長遠看,這無疑為落實“兩國方案”、從根本上解決巴以沖突創造了利好。但從現實看,西方各國也為“承認”設定了各種條件,停火止戰仍然是當前最迫切的難題。從各國的外交表態到推動“兩國方案”真正落地,其間仍有漫長而艱難的路要走。(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東所研究員李亞男)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