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賦能中華文化傳承創新與國際傳播?
中新社長沙8月2日電 題:人工智能如何賦能中華文化傳承創新與國際傳播?
——專訪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曾艷鈺
中新社記者 白祖偕 唐小晴
人工智能技術正快速重塑文化傳承與傳播方式。AI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傳播、創新創作和跨文化交流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為中華文化數字化保護、智能傳播和國際傳播開辟了新途徑。
近日,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曾艷鈺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分析人工智能如何賦能中華文化傳承創新與國際傳播。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人工智能賦能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要領域有哪些?各地是怎樣積極探索“AI+文化”發展新模式的?
曾艷鈺:人工智能賦能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要領域有國際傳播、文化遺產保護、智能檔案管理和跨文化傳播等。文化創新方面,AI賦能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型文化業態;國際傳播領域,AI技術突破語言障礙,提升跨文化傳播效能,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各地積極探索“AI+文化”發展新模式,涌現出多個創新平臺。河南等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通過AI輔助的3D掃描和建模技術,創建文物和古跡的高精度數字模型,實現文化遺產的永久性數字保存。
全球范圍內,各國文化機構也努力發展AI技術與文化傳承創新的融合路徑。如法國盧浮宮運用AI技術修復和管理藝術品;大英博物館推出對其全部藏品進行數字化的計劃,同時利用VR技術打造虛擬展廳。相比之下,中國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方面,更重視文化生態系統的數字化保存。
智能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文化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更重要的是創新了文化體驗的方式,使文化服務更加個性化、互動化和沉浸式。隨著技術不斷進步,AI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將更加深入和廣泛。
2025年5月22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開幕。圖為一款“醒獅”機器人進行動態展示。 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中新社記者: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利用AI技術更好地促進中華文化的精準國際傳播?
曾艷鈺:全球化時代,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面臨前所未有機遇。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持,使跨語言、跨文化傳播更高效、精準。
比如,AI驅動的實時語音翻譯技術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使國際文化論壇、藝術交流等活動中的即時溝通成為可能;結合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AI可實現圖文結合的多模態翻譯,更好傳達中華文化視覺元素和文字內涵。對于中國影視作品,AI可自動生成多語種字幕,提高國際傳播效率,并根據不同國家文化背景,自動調整內容表達方式,使中華文化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通過分析用戶在社交媒體、搜索引擎等平臺的行為數據,AI還可構建詳細的國際受眾畫像,了解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興趣點和接受程度,進而發現某些中華文化元素在特定地區特別受歡迎,從而針對性加強這些內容傳播。
隨著AI技術不斷進步,我們可期待更加精準、個性化和高效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模式的出現。但也應認識到,技術只是傳播工具,文化魅力才是吸引國際受眾根本。利用AI技術促進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同時,我們更要注重文化內容本身質量和吸引力,真正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2022年9月1日,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拉開帷幕。圖為機器人現場演繹京劇引人關注。 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中新社記者: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在開啟新發展機遇時,又帶來了哪些挑戰?
曾艷鈺:人工智能在海量知識搜集、知識翻譯、知識歸納、知識發現、知識構造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現,但同時也產生了知識偽造、價值誤導、知識替代等風險。我們需警惕可能出現的文化認同危機和過度技術依賴,如何在技術應用中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是一個重要問題。
在AI生成內容的時代,確保傳播文化內容的本真性和可信度也需關注。文化創作和傳播過程中,合理界定AI和人類的角色,避免對技術的過度依賴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AI技術的應用可能加劇文化傳播的不平等,如何確保不同地區、群體都能公平地參與到文化交流中是一個重要挑戰。
我們既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和國際傳播等方面的優勢,又要始終堅守人文精神的主導地位,保持文化傳承的本真性與多樣性。唯有在科技創新與文化傳承的良性互動中,才能讓中華文化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的生機,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貢獻中國智慧。
中新社記者:面對風險,如何在數字化浪潮中守護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
曾艷鈺:人文精神是文化傳承的靈魂。AI技術應用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將人文關懷作為技術應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要將人類與人工智能的關系視為“智能關聯主義”。人文精神應引導AI技術發展,確保技術創新服務于人的發展需求,同時堅持人類在文化創造和傳承中的主體地位,并建立完善的人文價值評估體系,對AI技術的文化應用進行倫理把控。
人工智能助力文化傳播過程中,數據隱私保護、文化認同與技術依賴的平衡,是兩個需要特別關注的倫理與安全問題。需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規范AI在文化傳播中的數據使用,平衡技術創新、大數據和隱私保護、版權保護之間的關系。
可考慮建立國際合作機制,共同制定跨境數據傳輸和使用的標準,確保在全球范圍內保護用戶隱私和版權;設立獨立的第三方監管機構,定期審核AI系統的數據使用情況,確保其符合倫理和法律要求。
2025年6月18日,“東盟水果 匯聚廣西 讓暢購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更便利更美好——購在中國·廣西站”活動在廣西南寧市啟動。 中新社發 林浩 攝
中新社記者:“AI熱”也帶來一些焦慮,尤其是對職業替代的擔憂,人類應如何應對這一挑戰?如何在人機協同中維持人類的主體地位?
曾艷鈺:AI無論如何進化,也不可能替代人自身進行是非善惡的判斷并承擔相應的責任,更無法確認人的主體性并對之進行系統性的解釋與探究,它充其量只是“數字人文”的革命性延伸工具。
為應對這些挑戰,要從教育、制度和技術創新等多個維度采取系統性措施,包括培養具有深厚文化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制定專門法律法規,明確AI技術在文化傳播中的應用邊界和責任主體;制定跨境數據傳輸和使用標準,加強文化數據主權保護;加強數據加密和隱私保護技術研發,建立文化數據安全預警機制。
盡管AI技術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人類在文化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是不可動搖的。真正的文化創新源于人類獨特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這是AI難以完全模仿的。AI可提供數據支持,但最終的決策還是需要人類的智慧。
因此,在人機協同中維持人類的主體地位,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確保技術應用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充分認識到人類在文化創新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包括獨特的創造力、情感傳遞能力、對歷史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創新詮釋能力。(完)
受訪者簡介:
曾艷鈺。受訪者供圖
曾艷鈺,文學博士,二級教授,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外國語言與文化》執行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與文化、國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