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時報》日前報道稱,今年5月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凈流入環比暴跌99%,同比暴跌98%。這引起印度國內外輿論高度關注,國際上關于印度經濟和營商環境出現了很多討論。這一事件雖然有“意外”成分,但也屬“正常”表現。之所以說“正常”,并非要否認印度經濟發展取得的成績,而是基于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與印度的現實政策及其經濟表現的客觀分析得出的結論。
近年來,“印度崛起”之聲不絕于耳。其中,有一些媒體是出于地緣政治目的大力鼓吹類似論調,也有印度內部政黨為了選票或某種政治利益而唱起“印度崛起論”。近年來關于印度經濟的討論被套上多層光環,似有馬上“替代中國”“超中趕美”或成為“全球南方領袖”之勢。一方面,莫迪政府提出到2047年印度獨立100周年時要建成“發達國家”。另一方面,今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印度今年底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有些印媒甚至稱,再過3年左右的時間印度就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在這個民族主義高漲的時代,“印度替代中國”“印度經濟光明論”被刻意放大,印度普通老百姓也生活在“幻化”的鏡像之中。但實際情況與“幻化”的場景和“前景”大不一樣。
從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看,經濟崛起與實現現代化都是需要艱苦奮斗的,只靠樂觀言論,或者依賴某個國家轉移產業、構建排他性的圈子,是不可能成功的。而目前印度似有“宣傳重于實干”“圈子重于一切”的成分,在短板和弱項較多且要克服需要很長的路要走的情況下,建設“發達國家”的根基并不牢固,吸引外資、經濟增長率起起落落很正常。
事實上,印度早已被國際輿論貼上“外資墳場”的標簽,而且這并非毫無道理,其背后是印度社會營商環境、政策取向和發展階段多重作用的結果。首先,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正處于重構期,印度的產業發展與其他國家一樣,要受世界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具體反映是近年印度投資和經濟增長率的波動較大。其次,印度作為世界新興大國,產業及經濟發展面臨技術落后、資金不足、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短期難以解決,加上印度的一些投資政策與做法,導致一些國家的企業投資印度屢屢受挫,其也一度被稱為“外資墳場”。以往的國際產業轉移受勞動力成本、內部交易成本、市場規模等經濟因素影響較大,而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受地緣政治、大國博弈等非經濟因素影響更大,一些單邊主義的經濟行為不僅嚴重違背市場經濟規律,還會產生反噬傷及自身。印度在其中也應考慮自身切實的利益,進而作出恰當的決策。追隨美國“去中國化”政策,印度得到的利益十分有限,還增加了自身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最后,印度當前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的投資環境不佳。從勞工成本和勞工制度看,印度平均工資雖然低,但勞工制度落后、勞動者素質偏低。稅負成本和基礎設施與越南、泰國等國家相比不占優勢,配套產業也存在不少短板。
一些西方媒體熱衷于制造中國和印度“誰替代誰”的經濟敘事,部分印度媒體也隨風起舞,將自身發展捆綁在趕超式的對比上。這些論調并沒有實際意義。中印合作歷史悠久,經濟具有互補性,中國十分重視與印度的合作,也是印度最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之一。在世界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討論誰替代誰,不如充分發揮彼此優勢潛力,腳踏實地開展合作,促進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中印關系正處在逐步走出“低谷”的關鍵時期。今年以來,中印以建交75周年為契機,共同努力加強溝通,增進互信,關系逐步改善,并取得積極成果。事實證明,中印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符合雙方共同利益。雙方應增進政治互信,妥善管控分歧,匯聚更多共識,拓寬合作途徑,共同書寫友好合作新篇章,努力為兩國、地區乃至全球和平穩定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作者是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