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一年,在中美貿易博弈升級與“雙循環”體系建設的雙重背景下,深挖內需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其中,旨在激活中老年消費潛力的銀發經濟與銀發產業,既是產業升級的增量市場,更是關乎民生福祉的重要領域。然而,發展銀發經濟,絕不能將老人視為“韭菜”肆意收割,唯有立足中國文化背景、發揮制度優勢,才能讓我們的銀發流量真正轉化為普惠城鄉、持續發展的民生紅利。
發展銀發經濟、銀發產業,本質上是以人為本、提升中老年生活質量的民生政策,并不鼓勵投機者利用相關概念牟取短期利益。說白了,不要光盯著中老年人的錢包,還要考慮他們的文化背景,回應他們對幸福生活的真實追求。從經濟學最基本的研究角度出發,銀發產業的周期基于中國人口結構的生命周期。當前銀發經濟的主體是50后、60后和70后,他們是中國改革開放最初的建設者,是中國從農耕文明步入制造業大國的奉獻者。這幾代人用省吃儉用的生活態度,為中國工業化進程積累了超高的儲蓄率、為“基建狂魔”的崛起提供了持續的資金積累。他們的消費選擇理應得到尊重,而非被算計。
理解當前銀發群體的消費特征,首先需要看懂他們刻在骨子里的“貧窮記憶”?!般y發族”的成長軌跡,與中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高度重合。超過半數的城市銀發群體來自農村,他們中的很多人小時候都挨過餓;即便是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土著”老人,孩童時代的物資匱乏記憶也伴隨他們的一生。這種集體記憶導致這些中老年人具有強烈的風險規避意識:缺乏對財富的安全感、不敢過度消費、堅持儲蓄優先。經濟學研究表明,所有工業化初期的建設一代都具有類似特征,二戰后歐洲重建時期的民眾同樣如此。因此,發展銀發經濟,必須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不能妄想通過畫餅式營銷誘導消費,更不可鼓吹養老地產的“投資神話”,唯有尊重老年人的消費習慣,才能守住發展銀發經濟的初心。
發展銀發經濟,用好銀發流量,既要尊重產業規律,更要與時俱進地用好本土資源。中國幅員遼闊、區域差異大,這給銀發經濟的發展帶來地理縱深優勢,有望形成“鏈主企業+區域協同”的全國大市場格局。我國養老服務產業已形成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專業機構等多種形式,也具備了相當的規模,但是整體產業仍然缺乏統一的標準和相應的監管,急需在產業鏈發展過程中形成主導企業或核心企業,再由它們通過提升市場占有率和社區滲透率,構建全國性服務網絡,進而降低綜合成本、擴大服務覆蓋面。
需要看到,我國銀發經濟,尤其是養老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品牌化、規?;藴驶潭炔蛔悖鐓^域的統一大市場舉措應該得到鼓勵和支持。事實上,中國的銀發經濟從不缺乏資本關注,國內外投資者都在躍躍欲試,各級政府可主動搭建平臺,引導資本有序進入。
此外,用好銀發流量,還需要發展規范化、差異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的康養醫療體系。隨著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康養服務的規范化監管與差異化競爭成為可能。部分康養機構已開始利用數字化技術跟蹤中醫養生診療,這種創新值得肯定。借鑒歐美相關經驗教訓,中國康養產業可與公立醫院互補而非競爭:傳統醫療側重疾病治療,而銀發群體更需要的是被忽視的“長壽需求”服務,包括健康管理、未病先防等領域,這正是家庭醫生市場化服務的巨大空白區。
只有銀發經濟產業鏈上的企業都充分認識到中國康養文化的歷史傳承、理解醫療服務的差異化趨勢、積極擁抱新技術新專利,才可能真正夯實中國銀發產業“鏈主企業+區域協同”的全國大市場,讓過去習慣省吃儉用的銀發一代為自己的幸福晚年投資消費,讓銀發經濟真正融入經濟大循環。(作者是中國發明成果轉化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