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規劃謀劃的關鍵一年。面對變亂交織的國際局勢,中國經濟巨輪無懼風雨、破浪前行。本報即日起刊登“中國經濟破浪前行的密碼”系列評論文章,為讀者深入認識中國經濟如何能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保持增長動力提供參考。
2025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超出預期,上半年增速達5.3%。鑒于中國經濟良好的表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大幅調整了2025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從4.0%調升至4.8%,實屬罕見。一方面,上調0.8個百分點的幅度較大,是近年來所沒有過的。另一方面,預測值4.8%距離我國預期發展目標5.0%差距如此之小,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很少見的,尤其是在經濟增速處于中等水平的情況下。隨后一系列國際知名金融機構也紛紛調高了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值,表明了較為樂觀的前瞻判斷。為什么中國經濟增長能有如此良好的表現,其韌勁在哪里?
中國經濟增長的韌勁根植于由科技、市場、產業、需求和政策等一系列因素構成的土壤之中。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4億以上中等收入群體和1.2萬美元左右的人均GDP,形成了持續擴大的消費需求,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中國的制造業總產值占全球比重約35%,是美、日、德、法等國的總和,具有全球最強大的制造業中高端產品生產能力和首屈一指的出口能力;中高端人力資源十分豐沛,集聚了超過2.4億受過高等教育或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每年理工科畢業生數量相當于美歐日之和;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穩居世界前列,持續不斷地進行高新技術創新,推動經濟運行的效率達到全球前沿水平;中國的宏觀政策具有較大的寬松和積極的拓展空間,可以有效地刺激需求,推動經濟增長。
新質生產力的迅速崛起是中國經濟增長韌勁的重要動力來源。近年來,在國家戰略規劃和各類資源投入的推動下,我國科技創新發揮的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新質生產力培育勢頭強勁,主要表現在新興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2023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3%;2025年該比重有望超過17%。2025年,我國半導體市場規模預計將突破1800億美元,占全球30%。
人工智能領域迅速崛起,多模態技術取得實質性進展,國產自主研發的AI芯片性能大幅提升。智能醫療、智能制造、人形機器人等領域應用精度和廣度穩步提升。隨著算力基礎設施逐步完善,2025年我國算力規模將不斷擴大,穩居世界第二。新能源汽車市場呈強勁增長態勢,并加速出海。生物醫藥產業在創新研發、產業化和市場應用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創新藥物研發不斷突破。今年上半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5%左右。新質生產力的加快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新的經濟增長領域迅速崛起,提升了市場活力和運行效率,推動了經濟結構改善和升級,成為經濟增長韌性保持和增強的最為重要的構成和支持要素。
在錯綜復雜、極具挑戰的國際環境下,有效提振和釋放內需就顯得至關重要,而消費則是內需的核心構成部分。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推動消費增長。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長5%,較2024年12月底的3.5%高出1.5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升至52%,拉動GDP增速約2.75個百分點,貢獻率和拉動率較2024年末分別上升7.5個百分點和0.75個百分點,成為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的“壓艙石”。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是推動消費增長的重要推手。截至6月底,累計下達財政資金1620億元,帶動重大消費品合計銷售額約2.9萬億元,撬動居民消費杠桿系數約18倍。下半年財政支持的力度不會明顯減弱,甚至可能追加,至少會帶動2.5萬億元消費額。
今年以來,服務消費的潛力持續釋放,上半年服務零售累計同比增長高出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相關政策繼續支持和提振國內服務消費,包括旅游、電信、醫療、保健、教育、文娛、養老等方面。在住宅、汽車和生活消費品需求增長放緩的情況下,未來我國服務消費發展將成為消費發展的重要領域,具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升將加快服務性消費增長步伐,消費群體結構性變化推動服務消費多元化、數字化、智能化,相關政策將支持新型服務消費保持較快增長,加大開放力度將促進服務消費國際化。未來我國服務消費具有很大發展潛力。
投資是我國內需的重要構成部分,長期以來在經濟發展中擔當了十分重要且關鍵的角色。盡管交通基礎設施、房地產等方面的投資需求增長放緩,但國家在“兩重”和“新基建”等領域仍有新的投資需求,包括鐵路建設、興修水利和國家安全等重點領域基礎設施投資。受益于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資金的投放,未來基建投資仍將保持平穩增長。2025年全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有望提升至6%。在國際市場需求和國內消費需求的推動下,制造業投資尤其是高新技術制造業的投資仍將保持較高增長。
以科技創新引領的設備更新、節能降碳改造等綠色能源建設依然存在很大的投資需求。2025年央行安排8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預計可能推動全年設備購置及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速延續兩位數或接近兩位數增長勢頭,對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貢獻率接近2/3。雖然在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沖擊下,傳統與出口相關的加工制造業投資可能會有所放緩,但綜合測算,2025年制造業投資增速仍可能達到7%。未來制造業投資仍擁有保持較快增長的潛力。
出口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長期以來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來美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持續打壓中國出口和產業鏈,但今年以來我國出口增長卻持續超預期,可見我國出口產業具有很大的韌勁。具體表現為:
一是我國具備全產業鏈和中高端制造業競爭優勢。近年來中高端制造業對于穩出口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在出口產品中,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附加值高的產品比重越來越高,競爭優勢持續擴大。據統計,目前我國出口產品約90%為具有較高附加值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僅占出口比重的約10%。
二是貿易創新提振出口競爭力。我國正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制造業高端化、數字化、低碳化的發展態勢明顯。跨境電商、新型離岸貿易等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新場景層出不窮,不斷深化。
三是出口市場日趨多元化。近年來,我國對東南亞、歐洲、拉美、西亞中東、中亞等地區出口增速明顯加快。尤其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占中國外貿總值已接近50%,較2014年的26%增長近100%。隨著RCEP、中國-東盟自貿協定與越來越多高標準雙邊自貿協定的不斷落地、深化和提級,中國對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出口規模仍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未來中國出口仍有不可忽視的增長潛力。
除了上述科技、產業、需求、市場和人才等因素之外,宏觀政策也是促進、激發和釋放增長潛力十分重要的因素。近年來財政政策保持積極的態勢,較大規模地發行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持續以較大規模的財政資源加大力度支持投資、消費和出口,有效提振了內需和穩定了外需,增強了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去年貨幣政策基調由穩健改為適度寬松,通過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和社會融資成本持續降低,推動企業和居民融資成本下行,支持實體經濟平穩運行。宏觀政策是經濟增長潛力釋放的“藥引子”,實施更加積極的宏觀政策能夠推動市場需求持續有效釋放。
中國經濟增長的韌勁孕育于自身的內在復合優勢之中。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善產業體系優勢、豐富的人才資源優勢所形成的“四位一體”的內在復合優勢,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確定性,是統籌做好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堅實基礎和有效保障,是中國經濟增長韌勁的底氣。(作者是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