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如何寫下“津”彩答卷
8月8日,“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來到“民園1920街區”。中國經濟網 年巍/攝
6月22日,位于天津環球金融中心79層的“天津之心”津塔觀光廳對外開放;7月9日,備受關注的天美藝術街區核心區開門迎賓;8月6日,五大道文化旅游區基礎設施提升項目之一的“民園1920街區”正式掛牌……今年以來,天津推進城市更新的工作蹄疾步穩。
城市更新,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牽著經濟發展。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從大規模增量建設轉向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進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人民群眾的需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近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城市工作要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突出強調了城市更新在推進城市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城鎮化進程“下半場”,如何避免“千城一面”?一條可行的路徑是,依托城市更新,在規劃建設過程中重視深入調研、挖掘本地歷史文脈和人文特色。跳出眼前之需,在歷史長河中保持一份敬畏之心,留住了歷史文化遺產,也就留住了城市的根與魂。
保護好才能利用好。對于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應保盡保,才能更好彰顯城市特色風貌。以“民園1920街區”改造工程為例,區別于常規市容整治,此次改造統一采用文物修繕標準的修復方式,對街區內文物建筑和風貌建筑實施修復。采用脫漆工藝去除外檐墻面數十年的涂料層,通過勾縫、涂刷憎水劑恢復清水磚墻原貌,讓被歲月遮蔽的磚雕紋飾重見天日。此外,修繕中發現的百年老磚、瓦片及井蓋則被嵌入公共空間展示。
城市更新,也意味著文化空間的重塑。如今,在“天津之心”,游客不僅能將天津最美天際線盡收眼底,還可以通過觀景平臺設置的四大主題展覽,領略不一樣的津城文化。其中,“探跡風云”歷史文化展通過環繞360度觀景窗中的32個地標風采與8段天津主題故事,重現津門記憶,構成旅行家眼中的天津。可以說,文化是城市生態的關鍵要素,深刻影響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不僅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內涵,還能有效拉動投資,擴大內需。
進一步看,活化利用才能不斷激發內生活力。在城市更新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一方面可以通過小規模、漸進式的“微改造”,在保持傳統格局和風貌的基礎上補足設施短板,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還應著力培育新功能、新業態。比如,天美藝術街區以“主題文創市集”延伸游客消費鏈條,聯動天美畫材等特色商戶,結合藝術季主題推出限定文創產品;同時通過引入降噪工廠酒吧等多元業態,豐富街區內商業形態,延長整體營業時長。
讓傳統和現代融合發展,是一個重要課題。因地制宜實施城市更新,在尋常煙火處賡續千年文脈,就能更好實現城市“有里有面”,百姓生活“有滋有味”。(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