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菲律賓總統馬科斯訪問印度期間接受采訪時,聲稱臺海若發生戰爭,菲律賓勢必卷入其中。此言一出,一片嘩然。事實上,自2024年以來,菲多位軍政要員就頻打“臺灣牌”,這次馬科斯公然拋出“臺海涉菲論”,更是突破菲官方涉臺言論底線。菲律賓政府涉臺立場如何一步步滑坡,其背后的政治目的何在,又會將菲律賓引向何方?上述問題不僅需要菲政府審慎思考,也已成為地區各國的關注焦點。
菲“臺海涉菲論”蓄謀已久。2024年初,馬科斯公開祝賀賴清德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不久后,他又在會見越南領導人時公然渲染所謂對臺海局勢的擔憂。2025年4月,菲軍總參謀長布勞納公開宣稱,如果臺灣遭到“侵略”,菲軍必須參與救援在臺菲籍勞工,且不應局限于“僅保衛菲本國領土”。馬科斯在訪印期間發表涉臺言論后遭中方駁斥,他隨即辯稱其發言被曲解,試圖“裝無辜”。“先踩紅線再道歉”,已成為馬科斯政府涉臺表態的慣用伎倆。
近兩年,馬科斯政府與臺勾連愈發露骨。政治層面,菲以吸引投資為由,于2025年簽署第82號備忘錄,放寬對臺交往限制;經濟層面,菲臺多次召開“部長級”經濟會議,舉辦產業鏈合作論壇,還簽署多項合作協議;軍事層面,菲臺以海警聯合培訓為抓手,開展“泛安全化”合作。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9月,臺當局任命李廷盛為臺北駐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副代表。李廷盛在臺軍背景深厚,其任命直接指向菲臺在軍事安全領域的勾連,他本人也曾在公開場合鼓吹臺菲應合作應對“共同威脅”。可見,本屆菲律賓政府雖然表面上支持一個中國原則,實則陽奉陰違,破壞中菲關系的政治根基。
外交冒險圖謀“內病外治”。馬科斯在臺灣問題上鋌而走險,主要的考量可能在于轉移內部矛盾。馬科斯在當選總統后忙于政治斗爭,將社會民生問題拋諸腦后。3年來,菲國內大米、豬肉、洋蔥等生活必需品供應危機頻發,民眾生活深受影響。菲律賓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菲律賓家庭貧困率為10.9%,菲官方還在2024年早些時候宣布全國貧困率下降,但菲民調機構2025年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菲民眾實際自評貧困率高達60%以上。經濟治理持續失能引發民眾強烈不滿,今年4月的民調顯示,馬科斯政府的支持率已經暴跌至25%。
在面臨國內民意反彈的同時,馬科斯還面臨政治對手的反擊。3月11日,菲律賓警方拘留前總統杜特爾特并將其送往國際刑事法院總部所在地荷蘭海牙,引發菲國內民意強烈反彈,杜特爾特派系支持率不降反升。此后,馬科斯政府就不斷在南海制造摩擦,煽動民族主義情緒。
綜上,馬科斯炒作臺灣問題背后的目的,是通過放大外部矛盾掩蓋國內治理失敗,為下階段政治角力積攢籌碼。然而,馬科斯借臺海問題“內病外治”的企圖不會得逞。冒險主義外交更無益于解決實際問題,只會損害地區和平穩定和本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甘當“馬前卒”必成棄子。從更深層次看,馬科斯政府在南海和臺灣問題上的冒險離不開美國的推波助瀾。美國為維護其全球霸權,將南海和臺海塑造為遏制中國的前沿陣地。馬科斯則甘當美國戰略馬前卒,將國家利益捆綁在美國戰車上,本質是拿菲老百姓福祉和中菲關系作賭注,換取美國的政治支持。
歷史一再證明,美國從不會善待“棋子”。本屆美國政府對盟友的實用主義態度已讓菲律賓嘗到苦頭:馬科斯訪美時原本期待獲得關稅減免等支持,最終僅換來1%的象征性讓步。更諷刺的是,馬科斯稱美國是“最強大伙伴”,美國總統特朗普卻直言“不反對菲中友好相處”。另外,美國擬對進口芯片加征100%關稅,將直接沖擊占菲出口額近半的電子產業,可能將給菲經濟帶來災難性后果。
當前,馬科斯已陷入戰略困局:既因迎合美國損害了對華關系,又未能換來美實質性支持。以更激進言行反復對美“表忠心”,只會進一步惡化菲戰略環境。臺灣問題事關中國核心利益,任何企圖以此作為政治籌碼的行為都注定會失敗。馬科斯若繼續執迷不悟,不僅將損害菲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還會讓自己淪為破壞地區和平穩定的歷史罪人。懸崖勒馬還是萬劫不復,將是一個擺在馬科斯面前的關鍵戰略抉擇。(作者是北京大學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