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俄元首阿拉斯加會晤后,多名歐洲領導人于周一組團“陪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赴美,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晤。其中包括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北約秘書長呂特、法國總統馬克龍、英國首相斯塔默、德國總理默茨、意大利總理梅洛尼和芬蘭總統斯圖布等。如此重量級的訪美團,足見歐洲政要對加入商討烏克蘭危機解決議程的重視程度。卡塔爾半島電視臺評論稱,“人多力量大”似乎是這次集體訪問的原因之一,歐盟和烏克蘭“在嘗試展示統一陣線”。馬克龍則表示:“歐洲應坐在談判桌前。”
歐洲的焦慮并不難理解。烏克蘭危機三年多來不斷延宕升級,要解開這個結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各方很清楚,目前情況下,想找到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清晰方向或路徑并不容易。此次美俄元首會晤后,歐洲領導人隨即發表聯合聲明,不但未談及特朗普主張的和平協議,反而威脅對俄追加制裁,再次凸顯歐美分歧,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復雜性。歐洲大陸距離持久和平與安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今天回看烏克蘭危機的演變,歐洲一些人在安全上依賴美國、戰略上服從于美國,盲目相信“跨大西洋伙伴關系”,是危機不斷升級的一個重要原因。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自成立之初就是“唯美國”的,在當下依然充斥著冷戰思維,扮演著挑動沖突對抗的危險角色,歐洲安全架構并不“安全”。多名美國學者指出,北約計劃向烏敞開大門是釀成烏克蘭危機的根本原因。三年多前,美俄戰略穩定對話破裂直接引發烏克蘭危機,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三年多來,各方并非完全沒有緩和局勢的機會,但美國利用烏克蘭危機“控歐弱俄”,不斷拱火澆油,讓危機解決遙遙無期。但是,部分歐洲國家始終不予正視,繼續盲目追隨美國主導的北約東擴戰略,同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無法搬走的鄰居長期對抗,最終導致了今天的進退兩難。
俄烏沖突已延宕三年半,歐洲也是時候算一筆賬了。歐洲失去了俄羅斯市場和能源供應,戰爭風險也導致歐洲“去工業化”和資本外逃,難民問題還引發歐洲社會矛盾,主要經濟體如德國已連續兩年出現經濟負增長。反觀美國,不僅一躍成為歐盟主要的能源賣家,借此成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生產國,還通過《通脹削減法案》讓歐洲產業轉移至美國,其軍工企業更是賺得盆滿缽滿。在這個過程中,歐洲安全形勢更加動蕩,其對美國更加依賴,話語權一再縮減,烏克蘭危機更加復雜難解。
其實不只是烏克蘭危機。在北約成員國軍費、關稅問題等方面,華盛頓絲毫不吝于展示對歐洲“嚴厲的愛”。歐洲同美國打交道時萬般小心、忍氣吞聲,但仍避免不了被迫一次次作出讓步。這當中的很多問題不只是美歐之間的利益分配,更關系到全球化和多極世界的走向。馬克龍多次公開表示,歐洲“必須表明它絕不是美國的附庸”;越來越多歐洲輿論也表示,“必須要追求戰略自主”。這些都表明,歐洲當務之急不僅是“意識到”歐洲安全架構需要加速重塑,更應該“掌握起”決定自身命運的主導權。這考驗著歐洲領導人的戰略定力與眼光。
烏克蘭危機對歐洲來說是一堂代價高昂的現實政治課,折射出歐洲戰略自主困境。只有加速推進對美戰略自主,歐洲才能獲得戰略空間并充分發揮主動性,選擇權仍在歐洲領導人手中。這場發生在歐洲的戰事已經持續太長時間,歐洲更有必要為和平發揮作用,承擔起更大責任,共同解決危機的根源性問題,找到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安全框架,實現長治久安、共筑世界和平,這也是國際社會對歐洲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