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把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的核心要義
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化了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規律性認識,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開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的出版對我們深刻把握黨的創新理論,深刻理解新征程上黨的歷史使命,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具有重大意義。我們必須結合黨的二十大以來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及時跟進、深刻領悟其中的原創性理論和原理性貢獻。
學懂弄通《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就要更加深刻把握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這個“新時代最大的政治”。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這三個充滿唯物辯證法精神的概念體現出規律性認識與具體性實踐、守正創新與自信自立、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之間的結合與統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認識上不斷深化,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根本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民始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要在超大規模人口的發展中國家走上現代化的康莊大道,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就必須深刻認識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必須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和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多重復雜關系,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包含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例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大力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鞏固黨的文化領導權和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以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典范的共同體理念等,都體現出原創性思想和原創性貢獻的理論生命力和實踐偉力。
學懂弄通《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就要更加深刻把握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續寫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壯麗篇章。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書寫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最壯麗的篇章之一,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續寫“兩大奇跡”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源泉,也為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堅實基礎和寶貴經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重點部署未來五年的重大改革舉措。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注重全面改革,統籌部署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領域改革,統籌發展和安全;注重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根本保證。
學懂弄通《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就要更加深刻把握“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中國共產黨的百余年奮斗經驗表明,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堅持“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這一思想的創立、豐富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性的最有力體現,也是我們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正是在“兩個結合”的指引下,我們成功開辟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正是在“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指引下,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境界。正是在推進“兩個結合”的偉大實踐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秉持“立根鑄魂、守正創新”的真精神,彰顯了“兩個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途徑。“立根鑄魂”強調的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個立黨立國、興黨興國之本不動搖,堅持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停步。“守正創新”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堅持守正創新既要有道不變、志不改的強大定力,又要有敢創新、勇攻堅的銳氣膽魄。對思想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立根鑄魂、守正創新”彰顯出“兩個結合”作為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根本要求的重要意義。
學懂弄通《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就要進一步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這個“最大的優勢”。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中國共產黨是國家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因此,我們必須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這是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大建黨原則,也是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推動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向縱深發展的根本保證。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我們必須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我們黨始終堅守人民至上理念,強調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民是決定性力量。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我們黨深入推進黨的自我革命,積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斷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贏得了民心人心,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事實證明,黨的領導、制度優勢和人民擁護的有機統一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最大優勢。
學懂弄通《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就要著力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的研究和闡釋。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是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途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和發展本身就是不斷豐富拓展、不斷與時俱進、不斷體系化學理化的過程,并在這一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完整體系。在這一體系中,黨的二十大報告概括總結的“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構成了主要內容,“兩個結合”成為理論創新的根本途徑和科學方法,“六個必須堅持”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總體要求和哲學基礎。體系化和學理化是不可分割的總體要求。體系化的方向是體系完備、邏輯嚴密、內容全面、方法科學的“一塊整鋼”和“藝術的整體”,要避免被片段化地尋章摘句、庸俗化地斷章取義。學理化的方向是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是不斷發揮推進和指導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目標的思想指南作用,是在“兩個結合”根本要求的指導下兼容并蓄、博采眾長,取精用弘、含英咀華,構建理論大格局大氣象。二者彼此支撐、相互推進,共同構成了我們學習好貫徹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研究好和闡釋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要求。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