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惡果顯現,關稅戰正重創美國經濟
近日,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發文警告,若特朗普政府不能立即調整關稅政策,美國經濟將走向衰退。多家主流美國媒體也擔憂,美國經濟或將再度陷入增長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的“滯脹”局面。宏觀數據也印證,關稅戰惡果已初步顯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就業數據持續走低。美國7月新增非農就業崗位7.3萬個,遠低于市場預期。此外,5月和6月的就業數據被大幅下調,合計減少約25.8萬個就業崗位,過去三個月的平均新增非農就業僅3.5萬個,表明就業增長的勢頭比預期更為疲軟。
雖然特朗普高呼“重振制造業”,但制造業卻受到關稅戰最強烈的沖擊:相關就業崗位數量連續三個月下降;4月以來,制造業就業崗位累計減少37000個;制造業就業指數從6月份的45.0降至43.4,為2020年7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工廠就業率也降至五年來的最低水平。
就業狀況在短期內難以改善。作為世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預計,貿易緊張局勢導致成本大幅波動,企業未來仍將通過減少招聘、裁員、降薪等手段控制勞動力成本,就業市場將在未來幾個月內保持低迷,到2026年初失業率或升至4.8%。數據修正和局部行業疲軟已動搖外界對“就業穩健”的信心,這將對消費支出和整體經濟增長造成實質性拖累。
二是經濟活動趨于停滯。美國7月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降至48,制造業連續第五個月萎縮。此前企業為應對特朗普關稅政策而采取的“提前囤貨”措施曾在短期內支撐生產。但隨著特朗普關稅政策的長期化,這種一次性刺激的效果已逐漸消退。
關稅政策的高度不確定性導致企業不愿盲目擴大生產。摩根大通以“貿易壁壘推高成本,削弱企業投資意愿”為由,下調對美國下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聯邦儲備銀行認為,特朗普關稅政策不僅減少了消費者購買力,還導致整體就業和實際收入下降。美國聯合經濟委員會調查發現,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或致美國制造業投資每年減少13%以上,到2029年總計損失將超過4900億美元。
占美國經濟三分之二的服務業表現也不及預期。非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ISM)從6月的50.8下滑至7月的50.1。零售銷售雖在7月環比增長0.5%,但耐用品支出自4月以來減少了400億美元,表明消費者需求并未擴張,只是在“提前消費”,以對沖未來價格上漲的影響。密歇根大學的調查顯示,關稅戰爆發以來,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持續下降,未來消費者支出或持續減弱。
三是通脹指標已經抬頭。關稅直接推高美國進口商品價格,并通過供應鏈傳導至更廣泛的消費領域,導致通脹水平全面上行。7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7%,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脹后同比上漲3.1%,高于整體CPI,表明長期價格上漲壓力加劇。生產端同樣面臨壓力,生產者價格指數(PPI)環比上漲0.9%,為2022年以來最大月度漲幅,同比漲幅達3.3%,遠高于美聯儲2%的政策目標。
未來通脹壓力還將繼續增大。亞特蘭大聯儲主席博斯蒂克認為,關稅可能帶來“持續性的價格壓力”,而非“標準模型”中的一次性沖擊。美國銀行調查顯示,約70%的投資者認為,美國經濟將在未來12個月內出現滯脹。高盛經濟學家認為,目前,企業已經支付了大部分關稅,使消費者暫時免受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全面影響。但未來美國企業將逐漸提高價格,美國消費者將分攤關稅成本的67%以上。
四是各國對美國的不信任感加劇。特朗普的關稅戰遠非簡單的“經濟糾紛”,其反復無常的執政特點及肆無忌憚的霸凌行徑,令很多國家心生不滿。印度在被美國加征高額關稅后,加速修復與中國的關系,印度總理莫迪計劃出席將在中國舉辦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西班牙反對美國提出的國防開支要求,“徹底擱置”數十億美元的F-35戰斗機采購計劃;瑞士受美國高額關稅影響,也有跟隨西班牙放棄購買美國戰機的意圖。這些動向表明,對美國的不信任將促使各國降低對美經濟依賴,謀求更大戰略自主。可見,特朗普的關稅戰或許能在短期內為美國帶來一些收入,但其代價是嚴重損害美國信譽,透支美國經濟發展潛力,為未來的經濟衰退埋下伏筆。(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平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汪子洋)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