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動新一輪關稅戰,更多“行業關稅”在路上
8月19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發布公告,宣布將407個鋼鐵和鋁衍生產品類別納入依據“232條款”加征關稅的產品清單,適用稅率為50%。該關稅清單于8月18日正式生效,標志著美國發動新一輪關稅戰。
本次加征關稅產品范圍廣。從風力渦輪機、移動起重機、家用電器、推土機到火車、摩托車、船用發動機,甚至是家具、餐具、含鋼鋁包裝的化妝品和牛奶等產品均被納入清單。密歇根州立大學教授賈森?米勒測算后估計,關稅影響下,產品價格將由1900億美元提高至3200億美元。
大量中間產品受波及。壓縮機、泵類產品、金屬結構件、家具五金、電動車零部件等“中間投入品”均被納入清單。此前,美國海關啟用全新的原產地核查系統,試圖通過卡住貨物輸美渠道,精準打擊轉口貿易。本次對中間產品征稅也使特朗普政府能夠進一步封堵企業通過轉口貿易繞開關稅的途徑,意味著關稅政策由對最終消費品的“表層沖擊”,轉向對產業鏈核心環節的“深層穿透”。
擴大關稅清單的政策表明,特朗普政府的實際意圖不局限于保護鋼鐵和鋁產業,還要構建全面的“關稅網”,迫使消費者改變消費偏好,企業調整供應鏈布局主動向美國投資,重振美國制造業。但從目前情況看,關稅對美國經濟只會產生負面效果。
美國汽車產業競爭力下降。今年以來,美國國內鋼鐵價格已累計上漲16%,導致美國新車和二手車市場價格已明顯上漲。本次關稅清單公布前,特斯拉稱美國沒有生產用于電動汽車驅動裝置所需鋼鐵的能力,提議將相關產品排除在即將加征關稅的產品清單,但被美國商務部拒絕。未來在鋼鐵供應繼續收緊下,美國本土汽車企業生產成本將繼續上漲,或被迫通過提價、縮配等方式應對,市場競爭力下降。
日用品價格也面臨上漲壓力。日常消費品被納入鋼鋁關稅清單超預期,相關企業將在零部件采購、包裝環節承受更高成本。同時,本次關稅清單導致企業面臨更高合規成本,需詳細記錄鋼鋁產品含量、海關價值、鑄造及冶煉國家等信息。該行業競爭激烈、利潤率較低,此類額外成本很難通過內部消化,零售價格上漲幾乎不可避免。
普通消費者的購買力和消費意愿將在這一過程中被進一步壓縮。密歇根大學的調查顯示,關稅戰以來,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持續下降,關稅導致生活成本上升逐漸成為共識。消費者容易形成“價格將繼續上漲”的預期,從而提前消費或減少非必需消費,削弱內需復蘇的動力,令經濟增長承受更大阻力。
此次鋼鋁衍生品關稅還可能打破此前通脹趨緩的脆弱平衡。
首先,關稅具有累積效應。鋼鋁作為制造業核心原料,其成本上漲會層層傳導至汽車、家電、建筑材料、家具、日用百貨等終端市場。與單一行業價格波動不同,此類系統性成本上漲會導致消費品價格全面上漲,重新推高核心CPI。
其次,通脹預期具有自我強化效應。當企業普遍預期未來原材料成本和進口關稅仍會增加時,其定價策略往往趨于激進甚至超前漲價,防止利潤被進一步侵蝕。這種預防性漲價與成本轉嫁疊加,將導致價格上漲向其他產品外溢,而不僅局限于關稅清單內的商品。
此外,更多的“行業關稅”還在路上。特朗普重新執政后,在推動所謂“對等關稅”的同時,頻頻動用“232條款”對鋼鋁、銅、汽車及零部件、商用飛機與噴氣發動機、木材、藥品、半導體以及關鍵礦產等多個領域發起調查。各類調查結果將陸續出爐。8月5日,特朗普宣布將對進口藥品征收“低額關稅”,并在約一年內將稅率逐步提升至250%;8月6日,其又放話稱可能對半導體加征100%關稅。本次擴展關稅清單與上述行動在邏輯上一脈相承,表明行業關稅絕非孤立事件,未來針對不同行業的關稅措施或將輪番登場,關稅戰將繼續蔓延,美國經濟增長也將面臨更大挑戰。(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平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汪子洋)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